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許可證)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830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容是否還可用!
至今截至,中國已建立了在我國斑馬魚資源中心和斑馬魚敲遺傳基因同盟。關注嘩仔說魚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明明白白養(yǎng)魚。大家好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歡迎來到這個專門為觀賞魚新手創(chuàng)辦的養(yǎng)魚專欄。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你的啟蒙觀賞魚是哪種魚?在眾多斑馬魚品種中,可沒有黑白兩色的單品。其實,斑馬魚存在24個野外原生種群,具體種類比大家想像的多,感興趣的朋友去我們國家的斑馬魚資源中心查閱相關數(shù)據(jù)。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以及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許可證對應的相關信息,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關注我們祥龍魚場哦。
本文目錄一覽:
- 1、在動物科學上,世界都有哪些著名的成果?
- 2、連斑馬魚都養(yǎng)不活?掌握養(yǎng)魚123法則,連難纏的金魚都不在話下
- 3、斑馬魚是很多人的第一個轉基因寵物
- 4、斑馬魚的科學利用
- 5、我國在動物學研究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在動物科學上,世界都有哪些著名的成果?
在動物科學上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世界都有哪些著名的成果?
一篇名字叫做《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我國疾病動物模型的研究現(xiàn)狀和希望》的簡評文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yī)藥學科學部的專家教授簡單詳解了自然科學基金對病癥細胞模型最新項目的幫護情況,此外注重了在中國病癥實體模型未來的重要發(fā)展前景。文章還多方位梳理了在中國病癥細胞模型的科學研究和發(fā)展趨向現(xiàn)狀,內容包括了腫瘤、神經系統(tǒng)及精神類疾病、感柒及免疫系統(tǒng)病癥、心腦血管病與代謝病、藥物篩選等不一樣領域。
文章談起了斑馬魚在不一樣領域中已獲得的成果以及在該領域中的行業(yè)前景,包括應用斑馬魚等低劣哺乳類動物來建立血管增生以及腫瘤轉移實體模型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在斑馬魚中建立了敗血病實體模型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以秀麗鞭毛蟲、蠅類、斑馬魚等臨床實驗作為代謝病科學研究的細胞模型等,在這其中重要重視了斑馬魚在藥品選擇和新產品開發(fā)方向上的重要作用。
斑馬魚作為大家病癥的細胞模型,是連接非哺乳動物【小方法植物細胞】和胎生動物【大方法植物細胞】的道路公路橋梁,其不同尋常的生物學、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優(yōu)勢及其高度傳統(tǒng)式的病癥信號轉導安全通道,使其變?yōu)橐曰蛐痛龠M的“正方位”及“反向”分子遺傳學與在遺傳基因企業(yè)規(guī)模上科學研究大家病因學醫(yī)藥學分子生物學及在活人體進行核心藥物篩選的最好是模式生物之一。斑馬魚作為新型的模式生物,與細胞和實驗鼠比照,具有轉錄組測序、給藥方法、微生物菌種和靶點等優(yōu)勢,因此,斑馬魚活體轉錄組測序藥物篩選。
至今截至,中國已建立了在我國斑馬魚資源中心和斑馬魚敲遺傳基因同盟。作為中國第一家商業(yè)化的的運作的斑馬魚技術服務機構,杭州環(huán)特微生物菌種也在斑馬魚專業(yè)性服務外包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公司已與中國上百家醫(yī)療行業(yè)和科學研究機構進行了合作項目,參與設計開發(fā)的5個藥物也以及取得成功發(fā)售。
連斑馬魚都養(yǎng)不活?掌握養(yǎng)魚123法則,連難纏的金魚都不在話下
關注嘩仔說魚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明明白白養(yǎng)魚。大家好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歡迎來到這個專門為觀賞魚新手創(chuàng)辦的養(yǎng)魚專欄。
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你的啟蒙觀賞魚是哪種魚?
很多朋友的答案是孔雀魚,也有些朋友是金魚或者龍魚,但是嘩仔認為,斑馬魚是最適合充當啟蒙魚的小型寵物魚,沒有之一。
理由有三——
第一,不論是弱酸性軟水還是弱堿性硬水,它都可以適應,只要不是太酸或者太堿都行,所以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我國南北方玩家都可以輕松上手;
第二,它是地球原生品種,不是人工干預出來的物種,抗病性強,在這一點上,它比金魚強一百倍;
第三,物美價廉。這是作為啟蒙魚種的必須條件,太貴的魚不行。
可是,就算是如此耐操的小魚,照樣有人把它們養(yǎng)死。
一個能把斑馬魚養(yǎng)死的人,絕對是一個連水族圈的門檻都沒摸到的人。
不過,您不用著急。嘩仔的使命就是讓寵物魚小白順利跨過這道門檻,讓你從門外漢變成行家里手。
養(yǎng)活斑馬魚,你只需掌握“養(yǎng)魚123法則”就足夠了。
友情提示:本文適合那些喜歡小型觀賞魚的朋友們,更適合那些對斑馬魚情有獨鐘的觀賞魚新手們。預計閱讀218秒。
說實話,嘩仔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把斑馬魚和斑馬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為在我的固執(zhí)印象中,斑馬一定是黑白相間的,其他顏色的條紋就和斑馬無關。在眾多斑馬魚品種中,可沒有黑白兩色的單品。
常見的斑馬魚是 藍斑馬和紅斑馬 ,也有 金斑馬和紫斑馬 ,但是相對少見。
另外,市面上還有幾種很特別的斑馬魚品種,比如 青蘋果 ,比如 檸檬斑馬 ,有人說它們是人為用激光照射變色而成的品種,其實這是謠言。這幾種斑馬魚是通過基因編輯工程加入熒光蛋白而形成的,可遺傳,不褪色,是基因很穩(wěn)定的物種。
市面上還可以見到一種名叫“ 豹紋斑馬魚 ”的單品,那是通過人工雜交變異而來的物種,不屬于野生物種。
其實,斑馬魚存在24個野外原生種群,具體種類比大家想像的多,感興趣的朋友去我們國家的斑馬魚資源中心查閱相關數(shù)據(jù)。
嘩仔比較偏愛一款長鰭的斑馬魚,一般在水族店買不到,如果你偶爾碰到了,不要錯過。
斑馬魚不是卵胎生觀賞魚,是卵生魚,魚卵無粘性,會直接落在魚缸底部。所以它的繁殖工作要比孔雀魚稍微難一丟丟。
它的原生地水質是中性水,在魚缸中,pH值在6.5~7.5都是很完美的,略高或者略低也都可以接受。
很多養(yǎng)魚高手會得出“斑馬魚是很適合新手的入門觀賞魚”的結論,那是因為它真的屬于低門檻魚類,只要你遵守飼養(yǎng)小型觀賞魚的“123法則”就可以了。
所謂的“養(yǎng)魚123法則”,指的是在養(yǎng)魚的三個側重點上必須做到的六件事情。
123法則中的“1”指的是“一個核心”。
這個核心指的是“低亞鹽”。
對于亞鹽的忍耐程度,斑馬魚是輸給孔雀魚的,準確點說,你打算用來養(yǎng)斑馬魚的魚缸水里的亞鹽數(shù)值是不可以高于0.1的,最好是歸零。
要做好這一點也很容易,把魚缸里的硝化細菌數(shù)量培養(yǎng)到極致就可以了,其實這考驗的是你的養(yǎng)水功力。
其實很多觀賞魚新手的斑馬魚就死在了這一點上。
123法則三種的“2”指的是“兩個日常養(yǎng)魚動作”。
這兩個日常養(yǎng)魚動作指的是換水和喂食。
換水每周一次,每次十分之一;也可以每半個月一次,每次五分之一。當然,這是針對新手來講的的,對于老手來說,可以非常靈活地進行變通,有些高手可以半年換一次水,別羨慕,這并不適合萌新。
喂食是必須每天都進行的工作,因為斑馬魚的抗餓能力并不突出。玩斑馬魚的一個很重要的樂趣就是繁殖小魚,種魚在餓肚子的時候是會嚴重影響繁殖率的。
123法則三種的“3”指的是“三個養(yǎng)魚禁忌”
第一,不到萬不得已,單次換水量絕不可以超過一半,如果不聽話,不僅容易誘發(fā)應激反應,還容易誘發(fā)小瓜蟲病,那是可能死魚的;
第二,即使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也不要在魚缸里使用殺菌藥和抗生素;
第三, 低密度,低密度,低密度 !這一點的重要性僅次于養(yǎng)水的重要性。違反了這個原則,一定會死魚。建議每升水里養(yǎng)斑馬魚不超過兩條,最好只養(yǎng)一條。
注意!以上提到的“養(yǎng)魚123法則”適用于所有淡水觀賞魚,只需根據(jù)具體魚種的特性調整飼養(yǎng)密度即可。
很多斑馬魚玩家會遭遇一個很頭疼的問題:小魚孵化出來一周左右,會出現(xiàn)大規(guī)模死亡的悲劇,有時甚至是團滅。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種現(xiàn)象不僅在斑馬魚身上會出現(xiàn),在很多卵生觀賞魚身上都容易爆發(fā)。
斑馬魚的野外壽命大多是2~3年,在養(yǎng)魚高手手中,有超過5年的極端案例。
既然人家的壽命有這么長,而且屬于抗造的魚種,你是如何成功把人家玩死的呢?
根據(jù)嘩仔的分析,可能的答案有兩個。
第一,幼魚口糧營養(yǎng)不均衡。
在自然界,斑馬魚的開口魚糧絕不是豐年蝦幼蟲,而是輪蟲和枝角類,相對于它們,豐年蝦在氨基酸和B族維生素上是存在嚴重缺陷的,這種缺陷會引起幼魚魚體的營養(yǎng)不良,營養(yǎng)不良的結果便是幼魚團滅。
第二,不正確的換水姿勢。
很多朋友喜歡用蛋黃水來喂魚。從營養(yǎng)的層面上,蛋黃水的營養(yǎng)確實比豐年蝦強大很多,但是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容易敗壞水質。
魚友自然是知道這一點,于是乎,他們很聰明地選擇了經常換水這個辦法來抵消蛋黃水帶來的負面影響。
殊不知,幼魚在培育過程中是很忌諱這種經常性的換水的,更何況你的換水量很可能是超過一半的。
正確做法——
第一,選用人工魚糧。很多人工魚糧的營養(yǎng)結構設計是很完美的,對于不會培養(yǎng)洄水的朋友來說,這種魚糧是不二選擇;
第二,放棄蛋黃水方案,然后不要輕易換水,如果你控制水質的能力達標,一個月不換水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結論 :掌握了以上方法,你不僅可以玩轉斑馬魚,連小型魚中最難纏的金魚都不在話下。真正的難點是——你真的能沉下心來學習嗎?
敬請關注嘩仔說魚專欄,帶你明明白白玩轉觀賞魚。
斑馬魚是很多人的第一個轉基因寵物
斑馬魚中心的全稱是 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 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簡單來說就是一個 專門養(yǎng)斑馬魚 ,并進行相關實驗研究的地方。整個中心最引人注目的,要數(shù)那一排排大大小小的藍色水槽了——這是專門的斑馬魚飼養(yǎng)系統(tǒng)。每組系統(tǒng)相互獨立,單個系統(tǒng)內共有45個大小不一的“房間”,整個系統(tǒng)循環(huán)隔離一體化,特別適合飼育小型水生生物。
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內飼養(yǎng)斑馬魚的藍色水槽。圖片:少俠小黃雞
一種3~5厘米長的小魚,生活在系統(tǒng)內的每個“房間”里,這便是中心里的核心“住戶”——斑馬魚。
生病的它們,是人類的解藥
作為一種原產印度的小型鯉科魚類,斑馬魚 Danio rerio 的配色相較于同屬的其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他魚類,要素雅得多,僅在小小的銀灰色身體上,排列著幾條灰藍色的縱紋。
自帶斑馬條紋的小魚。圖片:goodfreephotos
許多來參觀的游客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這些斑馬魚又不好看又不像能吃的樣子,養(yǎng)這么多是干嘛用的呢?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對生命科學相關領域而言,這些其貌不揚的斑馬魚可是至關重要的 模式生物 。
四種生命科學領域的常用模式生物:大腸桿菌、釀酒酵母、黑腹果蠅以及擬南芥。圖片:André Karwath、Jucember / Wikimedia
所謂“模式生物”,是指由科學家們選定供科學研究,以揭示某些具有普遍規(guī)律的生命現(xiàn)象的生物,如高中生物課本出現(xiàn)過的孟德爾使用的 豌豆 ,摩爾根觀察的 果蠅 ,以及家喻戶曉的 小白鼠 。它們都是經典的模式生物。
“9331”,學生物的人聽到都要會心一笑的暗號。照片中使用真的黃圓、綠圓、黃皺、綠皺豌豆,生動地展示了孟德爾發(fā)現(xiàn)的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圖片:日歷娘
生命科學研究離不開理想的模式生物,但對脊椎動物發(fā)育及遺傳的研究,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因為 缺乏理想的模式動物 ,而落后于對無脊椎動物發(fā)育的研究。
鼠類雖然帶動了現(xiàn)代高等遺傳學的發(fā)展,但其 胚胎深埋于母體子宮中 ,研究者難以在其發(fā)育過程進行觀察。而非洲爪蟾雖然是胚胎學的好材料,但因 繁殖太慢 ,而難以成為遺傳學研究的好對象。
經典模式生物非洲爪蟾。圖片:Ben Rschr / Wikimedia
而斑馬魚,則兼具了易獲得、易大量飼養(yǎng)、繁育力高、體外產卵、體外受精、胚體透明易觀察、操作簡單可重復等諸多優(yōu)良實驗特性,因此成為了生物學家的理想實驗對象。
更重要的是,斑馬魚和人類的基因有著高達 87%的同源性 ——這意味著在斑馬魚身上進行的實驗,其結果 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類比到人身上 。因此,大量的胚胎學、遺傳學、毒理學研究,以及多種人類疾病相關的實驗,選用了斑馬魚作為模式生物。
從胚胎學和遺傳學角度來看,斑馬魚 胚胎透明 ,所以便于觀察各器官和組織的發(fā)育過程。而且,它們產出單倍體后代的可能性較大,這些單倍體個體非常適合用來觀察隱性基因控制的性狀,而且也可以快速育成該基因的純合子個體。
透明的斑馬魚胚胎。圖片:Adam Amsterdam? et. al.? / ?PLoS Biology ?(2004)
而從毒理學角度來看,運用斑馬魚檢驗環(huán)境中各類化學物質的 致畸效應 ,具有成本低、影響因素少、可重復性好、易操作、靈敏度高,以及可同時觀察多項毒性指標的特點,并且可以進一步研究污染物的 致毒機理 。
胎兒酒精綜合征
研究者用不同濃度的乙醇處理斑馬魚胚胎,發(fā)現(xiàn)隨著乙醇濃度升高,斑馬魚胚胎的 致畸率和致死率提高 、孵化率降低,胚胎體長變短、心跳減慢。
其中,發(fā)育畸形主要表現(xiàn)為尾部打結、眼睛變小、心包水腫、脊柱彎曲——與人類的胎兒酒精綜合征癥狀相似。由此,人們明確了乙醇在人類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的毒害效應。
而利用斑馬魚建立 疾病模型 ,研究治愈人類相關疾病的方法,更是近年來全球熱點科研項目。迄今已發(fā)現(xiàn)的數(shù)千種斑馬魚突變體,可模擬人類貧血、耳聾、視網膜變性、肌無力癥、惡性腫瘤、阿爾茨海默病等多種疾病。
近年來人們甚至發(fā)現(xiàn),斑馬魚還可用于 抑郁癥 和 藥物成癮 的研究中。不僅如此,由于斑馬魚對精神類藥物,如阿片類鎮(zhèn)痛藥物、抗抑郁藥、抗焦慮藥等高度敏感,因此可作為藥物代謝和藥物副作用研究的重要工具。
斑馬魚被用于氯胺酮(俗稱K粉)成癮的相關研究。圖片: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 flickr
此外,斑馬魚的鰭、鱗和部分心臟、大腦、脊柱都可以再生,所以對人類截肢后的治療也可以說是意義重大。
“獻身”于生命科學領域的實驗魚不止斑馬魚一種。近年來,青鳉也逐漸成為了生理學研究領域的熱門,甚至在1994年作為脊椎動物代表,被送上太空。而中科院水生所則自主研發(fā)了“測毒魚”稀有鮈鯽(不是數(shù)量少的意思,是就叫“稀有鮈鯽”),用于毒性試驗和環(huán)境監(jiān)測。圖為稀有鮈鯽。圖片:少俠小黃雞
源自實驗室的轉基因寵物
然而實驗用魚離大家的生活終歸有些遙遠。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接觸斑馬魚多是在大花鳥市場的水族店中。
由于產量巨大且皮實耐養(yǎng),斑馬魚幾乎是觀賞魚店的必備商品。在“看臉”的觀賞魚界,斑馬魚同樣表現(xiàn)出了驚人的多樣性:有些斑馬魚 鰭條延長飄逸 ,喚作“長鰭斑馬魚”;有些斑馬魚的花紋變成了 斷續(xù)的斑點 ,喚作“豹紋斑馬魚”;而即便是最普通的斑馬魚, 臀鰭的花紋也會有所區(qū)別 。
長著斑點的斑馬魚。圖片:Bernat Arlandis / flickr
然而在眾多斑馬魚里,最突出的卻是要數(shù)近些年新出現(xiàn)的“ 五彩斑馬魚 ”了。這些斑馬魚有的呈現(xiàn)出鮮明的紅色,有的呈現(xiàn)出溫暖的黃色,有的甚至能在紫光燈下發(fā)出熒熒綠光。
而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你一定想不到,這些五顏六色的斑馬魚,其實是上文提到的 各類實驗帶來的副產品 。
盡管用于實驗的斑馬魚優(yōu)點突出,卻還有一個問題沒能得到解決——魚類胚胎小而透明,發(fā)育過程的展示是明晰了,可是細節(jié)觀察又成了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科學家們通過轉基因技術, 將熒光蛋白導入到斑馬魚受精卵內 ,并使其在特定的組織器官中表達,這樣就可以輕松地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到特定器官的發(fā)育與生理變化,甚至可以動態(tài)追蹤其胚胎發(fā)育全程,以及外源性物質或基因突變對器官發(fā)育的影響。
心臟含有綠色熒光蛋白的斑馬魚。圖片:NIGHTSEA / YouTube
熒光轉基因斑馬魚由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華裔科學家發(fā)明。這種轉基因斑馬魚能發(fā)出綠色熒光,主要得益于一種綠色熒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這種蛋白分離自維多利亞水母,在自然光照射下就能發(fā)出綠色熒光。
照亮生命科學的蛋白
GFP由日本名古屋大學的下村脩 首次分離 ,此后他一直致力于GFP的相關研究。GFP被分離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馬丁·沙爾菲教授敏銳地覺察了其巨大的應用前景,開創(chuàng)性地 將GFP基因轉到了線蟲體內 ,使其發(fā)出了綠色熒光。
與此同時,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則對GFP基因進行了改造,創(chuàng)造出嶄新的 GFP變體 ,使它們能發(fā)出更強、更多樣的光,如青綠色、藍色和黃色光等,從而使GFP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
2008年,這三位科學家因為熒光蛋白的研究成果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圖為轉入了綠色熒光蛋白的大腸桿菌。圖片:DanceWithNyanko
最初,轉基因斑馬魚被用來 監(jiān)測水域環(huán)境污染 ??茖W家們發(fā)現(xiàn),斑馬魚能對周圍水域的環(huán)境變化產生反應,一旦環(huán)境中的污染物或毒素(如二惡英或聚氯聯(lián)苯等)含量升高,這些魚體內就會產生一些特殊的酶,且酶的含量會隨著毒素增加而增加。
而將轉基因斑馬魚投放到水域后,一旦受到污染,斑馬魚體內對環(huán)境敏感的酶類的表達量就會隨之增加,相應的, 魚體內發(fā)出的綠色熒光強度也會隨之增加 。這樣,通過檢測熒光強度就能知道環(huán)境污染情況。這些熒光斑馬魚也被稱為“生態(tài)警報器”。
一大群熒光斑馬魚。圖片:Ruby Jylin / YouTube
然而,由于檢測勢必要將轉基因魚 投入自然水域 ,而這一行為可能造成 基因污染 等一系列問題。于是熒光魚在生態(tài)檢測上的應用前景日趨黯淡。
自2001年起,新加坡國立大學和美國約克城科技公司展開合作,為熒光轉基因斑馬魚開辟一個新的市場—— 觀賞魚 。經過歷時兩年多的大量環(huán)境風險評估,2003年12月9日,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認為,作為觀賞魚的轉基因斑馬魚Glofish? 不存在任何環(huán)境風險 ,也不會進入人們的食物鏈,因此批準了Glofish?的上市請求。
普渡大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野生型斑馬魚在和紅色轉基因斑馬魚的生殖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盡管野生雌性斑馬魚會更傾向于選擇顏色更艷麗的紅斑馬魚,但野生雄性斑馬魚會對紅斑馬魚進行暴力驅逐,以至于15代后,紅斑馬魚幾乎全部消失。
Glofish?也成為了美國 第一例獲準上市的轉基因動物 。
GloFish?售賣的各種熒光斑馬魚。圖片:glofish.com
2006年,研究人員又利用來自珊瑚的紅色熒光蛋白基因,開發(fā)出了紅色熒光斑馬魚品系(也就是最常見的紅斑馬魚,生態(tài)瓶常用“迫害對象”);同時利用來自水母的一系列熒光蛋白基因,開發(fā)出了橙黃色的熒光斑馬魚品系。2011年,人們又開發(fā)出藍色熒光和紫色熒光斑馬魚品系。
除了斑馬魚,人們也在“禍害”其他小魚,例如中國臺灣開發(fā)出的熒光青鳉等。源源不斷的各色熒光小魚,成為了我們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轉基因動物。
從不起眼的淡水小魚,到生命科學領域的明星模式生物,再到身邊最常見的觀賞魚,斑馬魚用它小小的身軀,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屬于它的傳奇故事。
斑馬魚的科學利用
斑馬魚是一種常見的熱帶魚。 斑馬魚體型纖細,成體長3~4cm,對水質要求不高。孵出后約3個月達到性成熟,成熟魚每隔幾天可產卵一次。卵子體外受精,體外發(fā)育,胚胎發(fā)育同步且速度快,胚體透明。發(fā)育溫度要求在25~31℃之間。斑馬魚由于個體小,養(yǎng)殖花費少,能大規(guī)模繁育,且具許多優(yōu)點,吸引了眾多研究者的注意。經過30多年的研究應用和系統(tǒng)發(fā)展,已有約20個斑馬魚品系,斑馬魚基因數(shù)據(jù)庫里有相關的資料可供查詢和下載,方便了研究。斑馬魚的細胞標記技術、組織移植技術、突變技術、單倍體育種技術、轉基因技術、基因活性抑制技術等已經成熟,且有數(shù)以千計的斑馬魚胚胎突變體,是研究胚胎發(fā)育分子機制的優(yōu)良資源,有的還可做為人類疾病模型。斑馬魚已經成為最受重視的脊椎動物發(fā)育生物學模式之一,在其它學科上的利用也顯示很大的潛力。由于斑馬魚基因與人類基因的相似度達到87%,這意味著在其身上做藥物實驗所得到的結果在多數(shù)情況下也適用于人體,因此它受到生物學家的重視。因為斑馬魚的胚胎是透明的,所以生物學家很容易觀察到藥物對其體內器官的影響。此外,雌性斑馬魚可產卵200枚,胚胎在24小時內就可發(fā)育成形,這使得生物學家可以在同一代魚身上進行不同的實驗,進而研究病理演化過程并找到病因。
斑馬魚由于養(yǎng)殖方便、繁殖周期短、產卵量大、胚胎體外受精、體外發(fā)育、胚體透明,已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新寵。全球范圍內有超過1500個斑馬魚實驗室。利用斑馬魚,可以研究生命科學的基礎問題,揭示胚胎和組織器官發(fā)育的分子機理;可以構建人類的各種疾病和腫瘤模型,建立藥物篩選和治療的研究平臺;可以建立毒理學和水產育種學模型,研究和解決環(huán)境科學和農業(yè)科學的重大問題。
目前我國有250個以上的實驗室利用斑馬魚開展相關科學研究。為進一步加強國內斑馬魚研究人員之間的交流,在2011年廣州舉辦的第二屆全國斑馬魚研討會上,包括孟安明院士在內的全國斑馬魚研究學術集體商定,今后的全國性斑馬魚會議采取“PI大會”和“研究大會”的形式交替隔年舉行,并決定自2012年起固定在水生所召開“全國斑馬魚PI大會”。第三屆全國斑馬魚研究大會將于2013年10月11日至14日在蘇州福朋酒店(江蘇省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月亮灣路8號)舉行,并由全國斑馬魚研究聯(lián)盟主辦,蘇州大學生物鐘研究中心承辦。
2012年10月10日至12日,第一屆全國斑馬魚PI大會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召開。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第一屆理事會名譽理事長朱作言院士、理事長孟安明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谷瑞升處長,以及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和美國等地的斑馬魚相關科研人員共90余人參加了本次大會。
大會開幕式由孟安明院士主持。朱作言院士介紹了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成立的背景及有關情況。水生所所長趙進東院士致歡迎辭。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主任孫永華研究員作中心建設進展報告,并介紹了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揭牌儀式暨理事會成立大會的相關情況。本次大會共分為六場報告,37個口頭報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林碩教授作了有關利用斑馬魚構建亨廷頓舞蹈癥模型的大會特邀報告。其他研究者分別從早期發(fā)育、信號通路、器官發(fā)育、疾病模型、環(huán)境健康等方面研討了斑馬魚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
我國現(xiàn)有250多個實驗室利用斑馬魚開展相關科研工作,全國斑馬魚研究學者一致呼吁盡快在水生所建立國家級的斑馬魚資源中心,以將國內各位學者構建和保存的各類斑馬魚突變株、轉基因品系,以及工具質粒、抗體等集中儲存,供國內同行分享,以優(yōu)化資源、避免重復,促進國內斑馬魚研究的發(fā)展和壯大。水生所于2011年初啟動斑馬魚資源中心的建設,先后獲得了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的重點支持。此次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揭牌成立對于我國斑馬魚研究具有標志性意義。
2012年10月10日上午,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斑馬魚資源中心(即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China Zebrafish Resource Center)揭牌儀式暨理事會成立大會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所舉行。朱作言院士、孟安明院士、科技部基礎司司長張先恩及處長傅小鋒、湖北省科技廳廳長劉傳鐵、中科院武漢分院黨組書記陳平平、中科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副局長蘇榮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處長谷瑞升等有關領導及相關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專家,以及水生所所長趙進東院士、黨委書記兼副所長胡征宇研究員、副所長徐旭東研究員等參加了揭牌儀式。
揭牌儀式由徐旭東副所長主持,所長趙進東院士致歡迎辭。名譽理事長朱作言院士宣布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理事會成立,并介紹了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籌建的相關情況及理事會成員。理事會成員孟安明院士、劉傳鐵廳長、蘇榮輝副局長、張先恩司長分別發(fā)言。有關領導分別代表科技部基礎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中科院生物局、湖北省科技廳為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揭牌。
同時,由朱作言院士任名譽理事長、孟安明院士任理事長的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第一屆理事會成立,并召開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會議由理事長孟安明院士主持,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彭金榮教授和中心主任孫永華研究員分別向會議作報告。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章程(試行)》。中心定位為在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支持下建立的非營利性科研服務性機構,中心以斑馬魚研究資源的收集、創(chuàng)制、整理、保藏和分享為主要任務,以服務于全國斑馬魚研究學者為主要宗旨。
我國在動物學研究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2014年第44卷第9期的《中國科學.生命科學》雜志刊登了一篇名為《我國疾病動物模型的研究現(xiàn)狀和展望》的評述文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yī)學科學部的學者簡要介紹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疾病動物模型項目的資助情況, 同時指出了我國疾病模型今后的主要發(fā)展方向。文章還全面梳理了我國疾病動物模型的研究和發(fā)展現(xiàn)狀,內容涵蓋了腫瘤、神經及精神疾病、感染及免疫性疾病、心血管與代謝性疾病、藥物篩選等不同領域。
文章提及了斑馬魚在不同領域中已獲得的成果以及在該領域中的前景,包括利用斑馬魚等低等脊椎動物來建立血管增生以及腫瘤轉移模型;在斑馬魚中建立了白血病模型;以秀麗線蟲、果蠅、斑馬魚等實驗動物作為代謝性疾病研究的動物模型等,其中重點強調了斑馬魚在新藥篩選和研發(fā)方向上的重要作用。
斑馬魚作為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是連接非脊椎動物(小模式生物體)和哺乳動物(大模式生物體)的橋梁,其獨特的生物學、基因組學、遺傳學優(yōu)勢及其高度保守的疾病信號轉導通路,使其成為以表型驅動的“正向”及“反向”遺傳學和在基因組規(guī)模上研究人類疾病相關病理生理學及在活體內進行先導藥物篩選的最佳模式生物之一。斑馬魚作為新型的模式生物,與細胞和小鼠相比, 具有高通量、給藥方法、生物和靶點等優(yōu)勢,因此, 斑馬魚活體高通量藥物篩選(whole-animalHTS, W-HTS)已廣泛應用于藥物篩選領域。
至今為止,國內已建立了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China Zebrafish Resource Center, )和斑馬魚敲基因聯(lián)盟(正在進行 1號染色體全基因(1418個基因,包括編碼和非編碼基因)敲除項目, 目前已經完成50%~70%的任務,其潛在的價值是篩選得到的 1000余種突變體, 可能給醫(yī)學領域帶來各種斑馬魚疾病模型)。
作為國內第一家商業(yè)化運作的斑馬魚技術服務機構,杭州環(huán)特生物也在斑馬魚技術服務外包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公司已與國內上百家醫(yī)藥企業(yè)和研究機構開展了項目合作,參與開發(fā)的5個藥物也以及成功上市。
關于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和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許可證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