趴地虎魚(趴地虎魚多少錢1斤)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762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容是否還可用!
趴地虎魚雖屬肉食性魚類趴地虎魚,但其食物大多為小雜魚和經濟價值低趴地虎魚的蝦趴地虎魚,池塘套養(yǎng)能明顯抑制池中野雜魚、蝦趴地虎魚的繁衍,有助于增加池塘綜合效益。趴地虎魚歷來被歸在高檔水產品行列,清明前后,菜花金黃,趴地虎魚體肥籽滿,成為長三角地區(qū)餐桌上獨特的佳肴。趴地虎外形特征趴地虎體粗壯,頭大而闊,稍扁平,腹部渾圓,后部側扁。沙塘鱧趴地虎的魚學名叫“沙塘鱧”。趴地虎魚廣泛分布于我國東部各省水域。
本文目錄一覽:
趴地虎怎么養(yǎng)
趴地虎魚的養(yǎng)殖技術
1、池塘條件
池塘要求水質清新、溶氧充足、無污染,面積以0.5~5畝,水深1.5米左右為宜。用石砌塘基,塘底鋪沙,保持池塘地勢平坦,且排注水方便。
2、魚種投放
放苗前,池塘要排干水。清淤后,曝曬至池底干裂,曝曬后每畝用生石灰100~150公斤或用漂白粉5~10公斤消毒。3-5天后,在池底鋪瓦筒、瓦片、大口徑竹筒、報廢大輪胎或灰色塑料管等作為棲息隱蔽物,然后用40目網(wǎng)過濾進水,水深60~80厘米,并施碳酸銨0.5~1公斤/畝及過磷酸鈣0.05~0.1公斤/畝肥水,再過3~5天便可放魚苗。放養(yǎng)密度應根據(jù)養(yǎng)殖的具體情況而定。
3、科學喂養(yǎng)
不同規(guī)格的魚種應按大、中、小分池養(yǎng)殖,避免殘食現(xiàn)象的發(fā)生??稍诔靥林型斗乓半s魚苗、抱卵青蝦,讓其在池中自然繁殖,以便連續(xù)給趴地虎魚供餌;也可投放小規(guī)格的團頭舫等魚苗,供趴地虎魚捕食。在飼養(yǎng)后期或飼料不足的情況下,可增投螺、蛆、蚌肉等飼料,日投喂量為在池魚體重的1%~4%。
4、日常管理
主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堅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通過巡塘全面掌握魚的攝食、活動以及生長情況等;二是定期檢測ph值、透明度、溶氧、水溫等水質變化情況;三是經常檢查增氧、防逃等設施的完好情況。一旦出現(xiàn)任何問題,要及時采取對應的措施進行處理。
爬地虎魚長什么樣?
【長相形態(tài)】:
體長,稍側扁。頭較短,吻短,前端圓鈍。眼小,側上位,眼間寬平。 背鰭無硬刺, 胸鰭圓鈍,均較短。 尾鰭叉型。頭背部稍黑,體側具一不明顯的縱紋,其上有9-11個黑點 斑塊,背部也具8-11個黑色斑塊。 背鰭和 尾鰭具有由黑色小點組成的斑紋。
【生存習性】:
小型魚類,生活在靜水或流水的底層,主食無脊椎動物。1齡魚性成熟,4~5月繁殖,在沙底掘坑為巢, 產卵其中,雄魚有筑巢和護巢的習性。體長可達11厘米,主要生活于平原河流水清以及沙底處。
【營養(yǎng)價值】:
爬地虎魚,學名棒花魚,肌肉粗蛋白含量為16.82%,水分含量為79.46%;棒花魚肌肉中測出18種氨基酸,總量為14.05%,必需氨基酸總量為5.87%,占氨基酸總量的41.48%,必需氨基酸構成符合FAO/WHO對于膳食蛋白質營養(yǎng)評價理想模式。4種風味氨基酸總量為4.91%,占氨基酸總量的34.66%。以AAS進行評價,棒花魚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為Val,第二限制性氨基酸為Ile。以CS進行評價,棒花魚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為Trp,第二限制性氨基酸為Val。其必需氨基酸指數(shù)為75.63。研究表明,棒花魚的營養(yǎng)價值較高,具有較好的食用價值。
【分布】:
我國南北水系中,棒花魚都十分常見,主要活動在水流平緩的江河及丘陵地帶的溪流里。它們喜歡趴在水底,棒狀身體上布滿規(guī)則圓形花斑,生物學分類屬于鯉形目、鯉科、棒花魚屬,全世界已知六種,我國有4種分布。在各地,棒花魚也被俗稱為老頭魚、船釘子、爬虎魚、沙錘、花里棒子、推沙等。
【食用做法】:
1. 小魚去內臟洗凈,用鹽腌制2、3個小時后,再洗凈。
2. 備好蔥、姜、蒜,及所需調料。
3. 熱鍋加油,放入小魚進行煎 至一面金黃。
4. 放入姜和蒜,翻幾次鍋后加入料酒、醬油、醋和味極鮮,繼續(xù)翻鍋幾次。
5. 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燒開后改小火收汁。
6. 起鍋裝盤,撒些蔥澆上汁
趴地虎和蝦虎魚的區(qū)別是什么?
主要區(qū)別是趴地虎魚,科目分類不同、形態(tài)特征不同、生活習性不同,具體如下趴地虎魚:
一、科目分類不同
1、趴地虎
趴地虎一般指沙塘鱧,別名沙烏鱧、土才魚、土憨巴、土狗公。屬硬骨魚綱、鱸形目、鰕鯱魚亞目、沙塘鱧科。
2、蝦虎魚
蝦虎魚,別名鰕虎魚。屬硬骨魚綱、鱸形目、蝦虎魚亞目、蝦虎魚科。
二、形態(tài)特征不同
1、趴地虎
沙塘鱧體粗壯,頭大而闊,稍扁平,腹部渾圓,后部側扁。胸鰭大,圓形,尾鰭后緣稍圓,無側線。體呈黑褐色,帶有黃色光彩,腹部淡黃,體側有不規(guī)則的大塊黑色斑紋,各鰭都有淡黃色與黑色相間的條紋。
2、蝦虎魚
身體細長,有兩條脊鰭。第一條有幾根細微的脊骨,頭部和兩側有一系列小的感官,尾巴呈圓形,身上都有明亮的色彩。有些種類,如歐洲的水晶蝦虎魚呈現(xiàn)透明的色彩。多數(shù)成年魚身長約10厘米。
三、生活習性不同
1、趴地虎
喜生活于河溝及湖泊近岸多水草、瓦礫、石隙、泥沙的底層。游泳力弱。冬季潛伏在水層較深處或石塊下越冬,以蝦、小魚為主要食物。
2、蝦虎魚
基本上生存于淺海環(huán)境,主要棲息于近岸潮間帶、底質為泥沙或巖礁的淺海區(qū)、珊瑚礁和海草牧場。主要攝食蝦、蟹等甲殼類、小型魚類、蛤類幼體,有的攝食底棲硅藻;生活在淡水的種類也食水生昆蟲和蠕蟲。生活力強,離水不易死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趴地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蝦虎魚
趴地虎魚能吃嗎
趴地虎魚能吃。
趴地虎魚雖屬肉食性魚類趴地虎魚,但其食物大多為小雜魚和經濟價值低趴地虎魚的蝦趴地虎魚,池塘套養(yǎng)能明顯抑制池中野雜魚、蝦趴地虎魚的繁衍,有助于增加池塘綜合效益。
趴地虎魚歷來被歸在高檔水產品行列,清明前后,菜花金黃,趴地虎魚體肥籽滿,成為長三角地區(qū)餐桌上獨特的佳肴。其含肉多、少刺、肉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8.39克、脂肪0.98克、鈣0.42克,還含有磷、鐵、維生素等。
趴地虎外形特征
趴地虎體粗壯,頭大而闊,稍扁平,腹部渾圓,后部側扁??诖?,上位,斜裂達眼中心的下方。上下頜具細齒。犁骨無齒,眼小,突出。背鰭兩個,各自分離,各鰭均無硬刺。胸鰭大,圓形,尾鰭后緣稍圓,無側線。
體呈黑褐色,帶有黃色光彩,腹部淡黃,體側有不規(guī)則的大塊黑色斑紋,各鰭都有淡黃色與黑色相間的條紋。
爬地虎吃什么為食
爬地虎魚主要就是吃小型魚類、蝦以及蟹等甲殼類的食物。
有些時候還會選擇吃底棲硅藻。爬地虎魚經過人工飼養(yǎng)之后,會選擇吃一點面包蟲、牛肉以及昆蟲等食物。
爬地虎魚:學名棒花魚,是鯉科、棒花魚屬魚類。體稍長,粗壯,前部近圓筒狀,后部略側扁,背部隆起,腹部平直。頭大,頭長大于體高。吻長,向前突出,吻端稍圓。唇厚,發(fā)達。眼較小,側上位。眼間寬,平坦或微隆起。
虎趴是什么魚
沙塘鱧
趴地虎的魚學名叫“沙塘鱧”。趴地虎魚廣泛分布于我國東部各省水域。在蘇南習慣叫做塘鯉魚,在蘇北有些地方則叫做虎頭鯊。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