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活化石的觀賞魚是(被稱為活化石的觀賞魚是什么魚)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797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容是否還可用!
小型魚里被稱為活化石好像被稱為活化石的觀賞魚是的只有“文昌魚”被稱為活化石的觀賞魚是,咸水魚被稱為活化石的觀賞魚是,廈門海域特有。北鯢被科學家稱為活化石。您好,龍魚價格昂貴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①血統(tǒng)貴龍魚的歷史比人類還久遠,早在遠古石炭紀就已經存在,被稱為“水中活化石”。金龍魚原產于馬來西亞,紅龍魚則主要出產于印度尼西亞,均被列為華盛頓公約甲級保護動物,極其珍貴。
本文目錄一覽:
l龍魚的起源
龍魚的起源和發(fā)現
龍魚,隸屬骨舌魚科,是一種大型淡水魚,早在遠古石炭紀(3.6——2.9億年前)就開始出現于地球,歷經各紀元地理環(huán)境的變遷(如板塊漂移、氣候變化等),衍生成現在分布于各大洲,并且外觀不同的幾個種族。
龍魚,原產地稱之為AROWANA,華人的發(fā)音為“亞羅娃娜”,是西班牙語“長舌”的意思。因其體型碩大扁長,軀干覆蓋著碩大的、排列整齊的、閃耀著光芒的鱗片,口大,口唇角有兩條胡須,游動時候神態(tài)悠然,活像神話中的“龍”,故此得名“龍魚”。它至今仍保留著遠古時代的體型特征,素有“魚類活化石”之稱。
龍魚正式被生物學家發(fā)現始于1829年,當時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美國魚類學家溫帶理博士為其定名。1933年法國魚類學家卑魯告藍博士在越南西貢又發(fā)現紅色龍魚。1966年,法國魚類學家布藍和多巴頓在金邊又發(fā)現了龍魚的另一個品種。之后, 又有學者相繼在越南、馬來西亞半島、印尼的蘇門答臘、班加島、比婆羅州、泰國以及澳大利亞和非洲發(fā)現了其他龍魚。龍魚也因而被進一步按其地理分布細分為了亞洲龍魚、美洲龍魚、澳洲龍魚和非洲龍魚等。
龍魚作為觀賞魚的發(fā)展歷程
龍魚雖然在1829年就被發(fā)現,但剛開始時一直被當地土著居民作為食用魚而存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其作為水族箱養(yǎng)殖的觀賞魚而出現于北美地區(qū),之后不斷發(fā)展,直到80年代才逐漸在世界各地風行起來。
亞洲龍魚則是首先在東南亞地區(qū)掀起飼養(yǎng)風潮。因其形神皆似龍,故在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經商的一些華裔僑商將其作為招財魚引入水缸養(yǎng)殖,之后逐漸風靡整個**文化圈,奠定了龍魚作為風水魚的神圣地位。而這一風潮的興起也使得濫捕龍魚之風盛行,1980年華盛頓公約組織將亞洲龍魚列為瀕臨滅絕的動物,同時嚴禁在棲息地捕撈等限制,造成個人飼養(yǎng)亞洲龍魚漸漸成為一種奢望。直到1989年華盛頓公約組織在瑞士的洛桑召開第七次會員大會,給予印尼限量的輸出配額,但輸出的配額不超過1500條。而且這些限量的輸出配額還是印尼一家亞洲龍魚場所繁殖出的龍魚第二代,并不包括野生個體。隨著人工繁殖技術的逐步成熟與穩(wěn)定,1994年華盛頓公約組織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召開第九次會員大會上,印尼要求取消限量配額。同年8月25日,新加坡彩虹魚場及馬來西亞祥龍魚場向華盛頓公約組織申請注冊,獲準銷售他們繁殖出的第三代及后的亞洲龍魚。但要求銷售的亞洲龍魚必須在魚體達13—15公分時,植入有記號的電子微型晶片,以作為識別身份的記號。
那種魚被稱為活化石
小型魚里被稱為活化石好像被稱為活化石的觀賞魚是的只有“文昌魚”被稱為活化石的觀賞魚是,咸水魚被稱為活化石的觀賞魚是,廈門海域特有。
北鯢(小娃娃魚)被科學家稱為活化石
中華鱘為什么被說成是魚中的活化石?
①中華鱘生理結構特殊,既有古老軟脊魚的特征,又有現代諸多硬骨魚的特征。形近鯊魚,鱗片呈大形骨板狀;魚頭為尖狀,口在頜下。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的瑰寶!
②中華鱘是生活長江和珠江等水域里的稀有魚類,在目前世界上仍然存活的27種鱘魚中,中華鱘是最古老的,據今已經有1億多年的歷史。由于地球環(huán)境的變化,無數古老的生物都先后滅絕了,然而,中華鱘卻神奇地生存下來,所以,它被譽為魚類中的活化石。
③中華鱘(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鱘類最早出現于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世,一直延續(xù)至今,生活于我國長江流域,別處未見,真可謂“活化石”。
④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⑤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后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在分類上占有極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tài)、社會、經濟價值。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一珍稀動物已瀕于滅絕。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fā)展和合理開發(fā)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tài)平衡,都有深遠意義。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
活化石是指在種系發(fā)生中的某一線系長期未發(fā)生前進進化,也未發(fā)生分支進化,更未發(fā)生線系中斷,而是處于停滯進化狀態(tài)的結果,并仍然是現存的種類。在生境不變,成活率極低的情況下,這些生物在幾百萬年時間內幾乎沒有發(fā)生變化。于是相應地就形成了一些延續(xù)了上千萬年的古老生物,同時代的其它生物早已絕滅,只有它們獨自保留下來,生活在一個極其狹小的區(qū)域,被稱為“活化石”。
活化石植物
1、銀杏
2、水杉
3、珙桐
4、香果樹
活化石動物
1、大熊貓
2、中華鱘
3、拉蒂邁魚
4、揚子鱷
5、蟑螂
6、娃娃魚
中華鱘:
兇悍的觀賞魚虎紋恐龍王魚 是現存最漂亮的活化石
魚類有幾種活化石至今還存活著被稱為活化石的觀賞魚是,比如肺魚、虎紋恐龍王魚這樣被稱為活化石的觀賞魚是的被稱為活化石的觀賞魚是,雖然都是古老的魚種,但是虎紋恐龍王魚還是恐龍魚家族中最漂亮的品種,如今不少人都將此魚作為觀賞魚養(yǎng)殖在家中,不過看到這個名字就知道這種魚肯定是不安分的,如果混養(yǎng),很有可能就會造成其被稱為活化石的觀賞魚是他魚種的悲劇。
一、兇悍的觀賞魚
看到這個魚的名字就知道這種魚肯定不簡單,是的,它是一種古老的魚類,在水族中有活化石的稱謂。不僅如此,它還是恐龍魚中最漂亮的魚種,所以受到不少魚友的喜愛,成為一種觀賞性魚,不過虎紋恐龍王魚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夠養(yǎng)殖的。
虎紋恐龍王魚成體可達60多厘米,扁平身體相對于一般的品種要強壯很多。條紋從背部延伸至腹部,腹部為白色和黃色,頭部、身體和尾鰭有黑色斑點,背鰭有11~15個之多,看起來就是這么與眾不同,下顎比上顎突出,看起來都知道不是什么好鳥,果不其然,它可是十分兇猛的掠食性魚類。
它們經過億萬年的進化而來,期間經過了種種艱難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所以能夠存活下來,都是有非常強大的本領的,它們龐大的體型注定了它們能夠輕容吞噬許多中小型魚類,最主要的還是生活在淡水域,普遍魚種都比較小,所以虎紋恐龍王魚名副其實的水中霸王,所以混養(yǎng)的時候一定要多注意。 上一頁 0 /2 下一頁
龍魚為什么那么貴 養(yǎng)龍魚有什么技巧
您好,龍魚價格昂貴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①血統(tǒng)貴
龍魚的歷史比人類還久遠,早在遠古石炭紀就已經存在,被稱為“水中活化石”。金龍魚原產于馬來西亞,紅龍魚則主要出產于印度尼西亞,均被列為華盛頓公約甲級保護動物,極其珍貴。國內市場上的龍魚幾乎全為國外人工養(yǎng)殖。
把龍魚作為觀賞魚引入水族箱是上世紀80年代逐漸在世界各地風行起來的,我國則是從廣州和北方等地開始盛行。
②繁殖難
龍魚以自然選擇進行繁殖,一般要在池塘飼養(yǎng)50條左右,才可能繁殖出一對。所以要想進行龍魚繁殖,必須有足夠的場地和多條龍魚,而且必須是性成熟的龍魚,一般年齡最淺的也要40公分左右。而且龍魚繁殖的成功率也是很低的,50條龍魚中,雄魚中含蛋的也就兩條,最多也就五條。
另外,繁殖龍魚還必須要做到常觀察,耐心觀察,還要勤快打理,各項指標都要測出來,不能出一點差錯。而且飼養(yǎng)那么多的龍魚,必須有專人打理,因為喂食也是需要定時定量。因此,龍魚繁殖花費大、成功率低,尤其是極品或者是高品質龍魚的繁殖,一直都是玩家的夢想。
③品相好
神秘霸氣的龍魚之所以能夠坐上淡水觀賞魚的頭把交椅,主要是因為龍魚的一生都極具觀賞性。龍魚的壽命可長達40余年,隨著周遭環(huán)境的變化,年齡的變化,龍魚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tài),每時每刻都會展現出不同色彩和美。
其次,龍魚通人性,雖然隔著玻璃缸但依然能和你互動交流,容易與人產生感情。此外,由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對龍圖騰的崇敬,外形與龍神似的龍魚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吉祥化身,有招運進寶之意,故也被雅稱為風水魚,受到了愛魚者的追捧。
最后,龍魚已經被請進了千家萬戶,價格也較八十年代有很大幅度的降低,兩三千就能請到一條品質尚可的金龍魚,五八千即可請到一尾有品質保障的紅龍魚。
飼養(yǎng)龍魚的注意要點:
1.龍魚魚缸
龍魚是一種體型較大的觀賞魚,養(yǎng)龍魚要選擇合適的魚缸尺寸,否則會影響龍魚的正常生長。長1.5米,寬0.5米,高0.7米是龍魚對魚缸空間大小的最低要求。
2.龍魚的水質
對龍魚初步認識之后,養(yǎng)龍魚關鍵還是得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龍魚的生存環(huán)境,主要以水質為主。
1)水溫:龍魚發(fā)源于熱帶、亞熱帶的東南亞地區(qū),對溫度要求自然不低。通常適合生活在28-30度的水溫。
2)酸堿度:龍魚適合生長在弱酸性的水中,6.5-7.5的pH值是最佳選擇,pH值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龍魚的成長與發(fā)色。
3)硬度:3-12dh是較為理想的數值。養(yǎng)魚先養(yǎng)水,是水族界流傳的一個普遍真理,養(yǎng)龍魚也不例外,通過養(yǎng)水,建立完整的硝化系統(tǒng),從而達到龍魚對水質的溫度、酸堿度、硬度要求,這樣一來便營造出龍魚適合的生存環(huán)境,繼而進入龍魚飼養(yǎng)的日常管理階段。
3.龍魚飼養(yǎng)的日常管理
一切準備就緒,龍魚日常的飼養(yǎng)管理成為了養(yǎng)龍魚的重中之重,以喂食和換水為主。
1)喂食:毋庸置疑,小魚小蝦是龍魚生長的最佳食物,其次輔以蜈蚣、青蛙、大麥蟲等其它小生物。幼龍可以喂食些紅蟲,但是要注意夏天紅蟲的保存方法。日常喂食每天兩次,7分飽(肚子微鼓)為佳。
2)換水:首先必須是經過晾曬的水,其次換水要緩緩注入,使水溫變化不超過2度。其次換水要定期適量,可每周換水1/5
實踐出真知,掌握以上內容,養(yǎng)龍魚從實際入手,真正去接觸龍魚,把理論應用于實踐。
什么魚是活化石
矛尾魚是腔棘魚目矛尾魚科的唯一種被稱為活化石的觀賞魚是,是唯一現生的總鰭魚類。原以為總鰭魚已經全面滅絕,但于1938年漁民捕魚時竟發(fā)現了活體,后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獲,故被稱為“活化石”。
迄今為止已在靠近非洲的印度洋中捕撈上至少80多條矛尾魚。一般說來,這種魚是靠釣上來的。今天,世界許多國家的博物館中都保存有它的標本。
矛尾魚長度可達2米,重量高達90公斤。魚體呈長梭形,軀體粗,頭大,口寬,牙齒銳利。顱骨具特殊的顱間關節(jié)。眼睛有反光膜及很多視桿細胞,就算在深水中視覺也很銳利。它們未曾在日間被捕捉到,所有標本都是在夜間捕捉的。在頭下下頜間有1對很大的喉板。軀體覆蓋大而薄的橢圓形圓鱗,鱗片露出部分具很多小嵴或疣突,因而體表粗糙,體后部和鰭基部鱗較小。側線完全。背鰭2個:第一背鰭鰭條強度骨化,具嵴,呈棘狀被稱為活化石的觀賞魚是;第二背鰭與胸鰭、腹鰭、臀鰭外形相似,呈柄狀,鰭條著生在很厚的肉質鰭柄上。偶鰭內骨骼排列分節(jié)為非對稱式。
尾鰭外形近似矛狀,3葉,由一個中心小葉將整個尾鰭平分上下兩部。脊索終生存在,其上、下方有小塊硬骨。腸內具螺旋瓣。鰾很小,無呼吸功能,只起調節(jié)魚體在水中比重的作用。
矛尾魚一般棲息在90-200米的深海,最深更可達至700米。在南非蘇達瓦那灣的矛尾魚在日間會棲息在水深90-150米的洞穴中,夜間則會上升到55米水深的地方覓食。水深及陰暗并不影響它們的生存,最為重要的是水溫要在14-22℃間。它們會上升或下沉至此水溫的環(huán)境,以確保氧的吸入量。
矛尾魚是機會主義者,主要獵食烏賊、魷魚、線鰻、細小的鯊魚及其他深海底的魚類。它們可以頭向下游泳,甚至向后或腹部向上游泳來尋找獵物,完全發(fā)揮喙腺的功能??茖W家懷疑它們可以隨意減低代謝率,以接近冬眠的狀態(tài)下沉到較難生存的深海處。
矛尾魚是卵胎生的,雌魚每次會生5-25條幼魚。幼魚出生后就已經能夠獨立。它們的繁殖行為不詳,但相信它們要到20歲才達至性成熟。妊娠期估計為13-15個月。根據其內耳石年輪估計,矛尾魚壽命為80-100歲。
參考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