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慈鯛綠馬頭,北京紫竹院名字由來
還真有,清代初期,禪宗高僧釋道忞60余歲進京,居京8個月之久,游臨紫竹院,撰《城西紫竹院放生社序》,其中“都城之西有紫竹院者,蓋內(nèi)臣宗公施莊”一句清楚地表明了清順治已有紫竹院名稱,而清代的官方石碑對“紫竹院”的前世今生有過記載,清光緒十一年《重修紫竹院碑記》中寫道:“城之西數(shù)里,長河地方,有古剎紫竹院者,乃萬壽寺之下院也,明萬歷五年,1577年萬歷皇帝之母慈圣李太后出資,司禮監(jiān)馮保督建而成萬壽寺,同時重修紫竹院舊廟稱萬壽寺之下院,”這充分說明“紫竹院”這一稱謂在明萬歷年間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那么,明朝的史籍上有沒有記載呢?
北京紫竹院名字由來
乾隆在修建小蘆花蕩時,建“紫竹禪院”,并在“紫竹禪院”的西側(cè)建“福蔭紫竹院”行宮。作為帝后乘船游頤和園中途休息之處,兩岸因此日漸繁華。當時此處并無紫竹,由于這里的蘆葦移自江南,故而名叫“馬尾兼”,北京俗稱為“江南鐵竿狄”,此處的蘆葦比盧溝橋西所產(chǎn)的“鐵竿狄”還堅硬數(shù)倍。每到秋末冬初,葦稈經(jīng)霜后呈現(xiàn)出紫黑的顏色。放眼望去,宛如一片茂盛的紫竹林,紫竹院的地名遂由此誕生。
在更早之前,還有沒有關于紫竹院的記載呢?還真有。清代初期,禪宗高僧釋道忞(因精通儒釋道三家學問聲名顯赫,被順治帝賜“宏覺禪師”法號)60余歲進京,居京8個月之久,游臨紫竹院,撰《城西紫竹院放生社序》。其中“都城之西有紫竹院者,蓋內(nèi)臣宗公施莊”一句清楚地表明了清順治已有紫竹院名稱。
而清代的官方石碑對“紫竹院”的前世今生有過記載。清光緒十一年《重修紫竹院碑記》中寫道:“城之西數(shù)里,長河地方,有古剎紫竹院者,乃萬壽寺之下院也。明萬歷五年,1577年萬歷皇帝之母慈圣李太后出資,司禮監(jiān)馮保督建而成萬壽寺,同時重修紫竹院舊廟稱萬壽寺之下院。”這充分說明“紫竹院”這一稱謂在明萬歷年間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那么,明朝的史籍上有沒有記載呢?
明朝末年,歷法混亂,徐光啟(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極力倡導改革歷法,多次向朝廷舉薦西方傳教士進行全面歷法改革。生于德國的傳教士湯若望遂供職于欽天監(jiān),他與生于意大利米蘭的羅雅谷等協(xié)助徐光啟等人歷時5年編修完成《崇禎歷書》。期間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臣李天經(jīng)深感羅雅谷、湯若望的辛勤工作,欲為參與修歷的傳教士尋找安身之所。徐光啟的《新法算書》中記載了李天經(jīng)“查得替僧法寶已故,遺有御賜絕產(chǎn)萬壽寺下院香火地二十頃”,因為此地無人承頂,便奏請皇上“破格柔遠,以勵勤勞,量給羅雅谷、湯若望等紫竹院田房,以光大典事?!?/p>
而且,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前夕,明官方文件還有萬壽寺下院的稱謂。由此可以推測,隨著明滅亡,“萬壽寺下院”這種說法逐漸消失,而“紫竹院”的說法一直在民間流傳。
往前追溯,其實在更早之前的唐代,就有關于紫竹院的記載。有資料顯示,唐代時已有紫竹院小廟,它與聚瑟寺(萬壽寺)隔岸相望。而據(jù)考證,自唐代以來,紫竹院的古剎內(nèi)供觀世音菩薩,而菩薩居住的地方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紫竹林。紫竹“其干細而色深紫,段之可為管簫”,因此當時的興建者據(jù)景寓意,稱此處為紫竹院。
三湖慈鯛綠馬頭,北京紫竹院名字由來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