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帝王世系表,中國古代朝代世系表

祥龍魚場2025-01-11 05:03:321.25 W閱讀0評論
本文摘要目錄:,1、,中國古代朝代世系表,2、,明蜀王世系及在位年代,3、,金姓的由來、徐州金姓的祖先,4、,宋代宗室爵位是什么樣的,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秦、西漢、新、東漢、三國(魏、蜀、吳)、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周)、五代十國、宋遼金西夏、元、明、清,  朝 代 / 起 迄 年 分 ( 公 元 ) / 備 注,  黃帝軒轅氏 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顓頊高陽氏 前2514~前2437,  帝嚳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摯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
本文摘要目錄:

中國古代朝代世系表

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zhàn)國)、秦、西漢、新、東漢、三國(魏、蜀、吳)、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周)、五代十國、宋遼金西夏、元、明、清
  朝 代 / 起 迄 年 分 ( 公 元 ) / 備 注
  黃帝軒轅氏 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顓頊高陽氏 前2514~前2437
  帝嚳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摯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堯 前2357~前2258
  虞舜 前2257~前2208
  夏 前2207~前1766
  商 前1765~前1122
  周 前1121~前249
  西周 前1121~前771
  東周 前770~前249
  秦前248~前207
  漢 前206~220
  西漢 前206~8
  新莽 9~23
  更始帝 23~25
  東漢 25~220 公元25年,光武帝建年號
  三國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吳 222~280
  晉265~420
  西晉 265~316
  東晉 317~420
  五胡十六國
  前趙 304~329 劉淵國號漢,劉曜改為趙,史稱前趙
  成漢/前蜀 304~347
  后趙 319~350
  前涼 324~376
  前燕 337~370
  前秦 351~394
  后秦 384~417
  后燕 384~409
  西秦 385~431
  后涼 386~403
  南涼 397~414
  南燕 398~410
  西涼 400~420
  北涼 401~439
  夏 407~431
  北燕 409~436
  南北朝 宋 420~479
  齊 479~502
  梁 502~557
  陳 557~589
  北魏 386~534
  東魏 534~550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晉 936~946
  后漢 947~950
  后周 951~960
  十國 吳 902~937
  前蜀 907~925
  吳越 907~978
  楚 907~951
  南漢 907~971
  閩 909~945
  南平/荊南 924~960
  后蜀 934~965
  南唐 937~975
  北漢 951~979
  宋 960~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遼 907~1125 建國于公元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復(fù)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金 1115~1234
  元 1206~1367 鐵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1279年滅南宋
  西夏 1032~1227
  明 1368~1644 公元1644年桂王被殺
  清 1616~1911 建國于公元1616年,初稱后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guān).
  中華民 國1912~..孫中 山建 國.

明蜀王世系及在位年代

蜀 藩 世 系 :派 語 為 : 悅 友 申 賓 讓 承 宣 奉 至 平 懋 進(jìn) 深 滋 益 端 居 務(wù) 穆 清 。1、獻(xiàn) 王 椿 , 太 祖 庶 十 一 子 , 洪 武 十 一 年 封 。 二 十 三 年 就 藩 成 都 府 。 永 樂 二 十 一 年 薨 。2-1、悅 熑 , 獻(xiàn) 嫡 一 子 , 洪 武 年 封 世 子 。 永 樂 七 年 薨 , 諡 悼 莊 。3-1、靖 王 友 堉 , 悼 莊 嫡 一 子 , 永 樂 二 十 二 年 襲 封 。 宣 德 六 年 薨 。 無 子 。3-2、僖 王 友 壋 , 悼 莊 嫡 三 子 , 初 封 羅 江 王 。 宣 德 七 年 進(jìn) 封 , 九 年 薨 。 無 子 , 叔 悅 ( 上 “ 劭 ” 下 “ 火 ” ) 立 。2-2、和 王 悅 ( 上 “ 劭 ” 下 “ 火 ” ) , 獻(xiàn) 庶 五 子 , 初 封 保 寧 王 。 以 僖 王 無 嗣 , 宣 德 十 年 進(jìn) 封 。 天 順 五 年 薨 。3-3、定 王 友 垓 , 和 嫡 一 子 , 天 順 七 年 襲 封 , 本 年 薨 。4-1、懷 王 申 鈘 , 定 嫡 一 子 , 天 順 八 年 襲 封 。 成 化 七 年 薨 。 子 夭 。4-2、惠 王 申 鑿 , 定 庶 三 子 , 初 封 通 江 王 。 成 化 八 年 進(jìn) 封 。 弘 治 六 年 薨 。5、昭 王 賓 瀚 , 惠 嫡 一 子 , 弘 治 七 年 襲 封 。 正 德 三 年 薨 。6、成 王 讓 栩 , 昭 嫡 一 子 , 正 德 五 年 襲 封 。 嘉 靖 二 十 六 年 薨 。7、康 王 承 爚 , 成 庶 三 子 , 嘉 靖 二 十 八 年 襲 封 。 三 十 七 年 薨 。8、端 王 宣 圻 , 康 庶 一 子 , 嘉 靖 四 十 年 襲 封 , 萬 歷 四 十 年 薨 。9、恭 王 奉 銓 , 端 嫡 一 子 , 萬 歷 六 年 封 世 子 。 四 十 三 年 襲 封 , 薨 。10、至 澍 , 恭 嫡 一 子 , 萬 歷 三 十 二 年 封 世 孫 。 四 十 四 年 改 封 世 子 , 既 而 襲 封 。============================另外,蜀藩的幾個(gè)郡王世系如下:【華 陽】悼 隱 王 悅 燿 , 獻(xiàn) 庶 二 子 , 永 樂 二 年 封 。 洪 熙 元 年 別 城 武 岡 州 , 尋 遷 灃 州 。 宣 德 八 年 薨 。 康 簡 王 友 墠 , 悼 隱 庶 一 子 , 正 統(tǒng) 二 年 襲 封 。 成 化 九 年 薨 。 悼 康 王 申 鍷 , 康 簡 嫡 一 子 , 成 化 十 二 年 襲 封 。 二 十 年 薨 。 恭 順 王 賓 (氵正) , 悼 康 庶 一 子 , 弘 治 五 年 襲 封 。 嘉 靖 七 年 薨 。 讓 核 , 恭 順 嫡 一 子 , 正 德 五 年 封 長 子 , 卒 。 以 子 承 爝 襲 封 。 追 封 王 , 諡 康 僖 。 莊 靖 王 承 爝 , 康 僖 嫡 一 子 , 嘉 靖 十 四 年 襲 封 。 二 十 五 年 薨 。 溫 懿 王 宣 墡 , 莊 靖 嫡 一 子 , 萬 歷 十 三 年 襲 封 。 二 十 五 年 薨 。 安 惠 王 奉 鈗 , 溫 懿 庶 一 子 , 萬 歷 十 五 年 封 長 子 。 二 十 八 年 襲 封 。 四 十 年 薨 。 至 潓 , 安 惠 嫡 一 子 , 萬 歷 二 十 二 年 封 長 孫 。 三 十 年 改 封 長 子 。 四 十 三 年 襲 封 ?!境?寧】悅 燇 , 獻(xiàn) 庶 三 子 , 永 樂 二 年 封 。 十 六 年 薨 。 無 子 , 除 ?!境?慶】 悅 炘 , 獻(xiàn) 庶 四 子 , 永 樂 二 年 封 。 九 年 薨 。 無 子 , 除 ?!居?川】莊 簡 王 悅 烯 , 獻(xiàn) 庶 六 子 , 永 樂 二 十 二 年 封 。 天 順 四 年 薨 。友 埐 , 莊 簡 嫡 一 子 , 未 襲 , 卒 。【黔 江】悼 懷 王 友 坿 , 悼 莊 世 子 嫡 二 子 , 永 樂 二 十 二 年 封 。 宣 德 元 年 薨 。 未 婚 , 封 除 ?!緝?nèi) 江】莊 懿 王 友 墦 , 和 庶 二 子 , 正 統(tǒng) 十 一 年 封 。 正 德 七 年 薨 。 申 鉘 , 莊 懿 嫡 一 子 , 成 化 三 年 封 長 子 。 弘 治 十 年 卒 。 康 靖 王 賓 沚 , 申 鉘 庶 一 子 , 正 德 十 年 襲 封 。 嘉 靖 二 十 三 年 薨 。 讓 枌 , 康 靖 嫡 一 子 , 正 德 十 四 年 封 長 子 。 嘉 靖 十 八 年 卒 。 承 ● , 讓 枌 庶 一 子 , 嘉 靖 二 十 一 年 襲 封 。 四 十 五 年 薨 。 ( 那 個(gè) 字 太 難 打 了 , 就 用 “ ● ” 代 替 了 , 左 上 是 個(gè) “ 聲 ” , 右 上 是 個(gè) “ 殳 ” , 下 面 是 “ 火 ” ) 恭 穆 王 宣 堮 , 承 ● 嫡 一 子 , 隆 慶 四 年 襲 封 。 萬 歷 三 十 六 年 薨 。 嫡 一 子 奉 ■ 封 長 子 , 卒 。 奉 ( 上 面 是 “ 攸 ” , 下 面 是 “ 金 ” ) , 恭 穆 嫡 二 子 , 萬 歷 三 十 七 年 以 鎮(zhèn) 國 將 軍 改 封 長 子 。 四 十 年 襲 封 , 薨 。 至 沂 , 奉 ( 上 面 是 “ 攸 ” , 下 面 是 “ 金 ” ) 嫡 一 子 , 萬 歷 四 十 一 年 封 長 子 , 既 而 襲 封 。 【德 陽】僖 安 王 友 城 , 和 庶 三 子 , 正 統(tǒng) 十 一 年 封 。 成 化 十 一 年 薨 。 恭 裕 王 申 銈 , 僖 安 庶 一 子 , 成 化 十 三 年 襲 封 。 正 德 十 六 年 薨 。 榮 康 王 賓 灉 , 恭 裕 嫡 一 子 , 嘉 靖 三 年 襲 封 。 二 十 七 年 薨 。 子 夭 , 除 。【石 泉】榮 穆 王 友 ? , 和 庶 四 子 , 天 順 四 年 封 。 正 德 六 年 薨 。 恭 簡 王 申 鎛 , 榮 穆 嫡 一 子 , 正 德 十 二 年 襲 封 。 嘉 靖 十 九 年 薨 。 康 惠 王 賓 清 , 恭 簡 庶 一 子 , 嘉 靖 二 十 四 年 襲 封 。 四 十 四 年 薨 。 讓 機(jī) , 康 惠 嫡 一 子 , 隆 慶 四 年 襲 封 。 萬 歷 十 一 年 薨 。 承 (火禺) , 讓 機(jī) 庶 一 子 , 隆 慶 二 年 封 長 孫 。 萬 歷 十 四 年 襲 封 。 三 十 六 年 薨 。 宣 堄 , 承 (火禺) 庶 一 子 , 萬 歷 二 十 七 年 封 長 子 。 三 十 九 年 襲 封 。 【汶 川】懿 簡 王 友 (土詹) , 和 庶 五 子 , 天 順 四 年 封 , 成 化 九 年 薨 。 榮 康 王 申 銷 , 懿 簡 庶 一 子 , 成 化 十 四 年 襲 封 。 嘉 靖 二 十 一 年 薨 。 恭 僖 王 賓 沙 , 榮 康 嫡 一 子 , 嘉 靖 二 十 五 年 襲 封 。 四 十 年 薨 。 讓 杝 , 恭 僖 庶 一 子 , 嘉 靖 三 十 年 封 長 子 。 三 十 九 年 卒 。 安 惠 王 承 烔 , 讓 杝 庶 一 子 , 嘉 靖 四 十 五 年 襲 封 。 萬 歷 二 十 六 年 薨 。 宣 ▲ , 安 惠 嫡 一 子 , 萬 歷 六 年 封 長 子 。 二 十 八 年 襲 封 。 奉 鋂 , 宣 ▲ 嫡 一 子 , 萬 歷 二 十 五 年 封 長 孫 。 二 十 年 改 封 長 子 。 三 十 五 年 卒 。 奉 鎯 , 宣 ▲ 嫡 二 子 , 萬 歷 三 十 六 年 改 封 長 子 , 既 而 襲 封 。 【慶 符】恭 僖 王 友 墂 , 和 庶 六 子 , 天 順 八 年 封 。 弘 治 十 八 年 薨 。 端 順 王 申 鐓 , 恭 僖 庶 一 子 , 正 德 四 年 襲 封 。 嘉 靖 十 一 年 薨 。 恭 和 王 賓 沾 , 端 順 庶 一 子 , 嘉 靖 十 六 年 襲 封 。 四 十 五 年 薨 。 康 定 王 讓 檥 , 恭 和 庶 一 子 , 隆 慶 二 年 襲 封 。 萬 歷 三 十 二 年 薨 。 承 (火勿) , 康 定 嫡 一 子 , 萬 歷 十 五 年 封 長 子 。 二 十 二 年 襲 封 。 宣 壑 , 承 (火勿) 嫡 一 子 , 萬 歷 四 十 年 封 長 子 ?!灸?川】安 靖 王 申 鋸 , 定 庶 四 子 , 成 化 七 年 封 。 嘉 靖 十 一 年 薨 。 一 子 賓 淴 先 卒 , 長 孫 讓 檐 亦 卒 。 賓 灠 , 安 靖 二 子 , 正 德 中 封 鎮(zhèn) 國 將 軍 。 嘉 靖 中 卒 。 讓 樨 , 賓 灠 庶 一 子 , 嘉 靖 十 五 年 襲 封 。 萬 歷 五 年 薨 。 承 (火果) , 讓 樨 庶 一 子 , 隆 慶 四 年 以 鎮(zhèn) 國 將 軍 改 封 長 子 。 萬 歷 五 年 先 卒 。 宣 ◆ , 承 (火果) 庶 一 子 , 萬 歷 十 年 襲 封 。 三 十 年 薨 。 奉 (钅采) , 宣 ◆ 嫡 一 子 , 萬 歷 三 十 二 年 襲 封 。 四 十 年 薨 。 至 湘 , 奉 (钅采) 嫡 一 子 , 萬 歷 四 十 五 年 襲 封 。 【江 安】莊 裕 王 宣 址 , 康 庶 二 子 , 嘉 靖 四 十 一 年 封 。 萬 歷 二 十 一 年 薨 。 奉 鉁 , 莊 裕 嫡 一 子 , 萬 歷 十 年 封 長 子 。 二 十 年 襲 封 。 四 十 三 年 薨 。 長 子 至 洧 未 婚 , 卒 。 至 (氵丘) , 奉 鉁 嫡 三 子 , 天 啟 元 年 襲 封 。 【新 寧】奉 釴 , 端 嫡 二 子 , 萬 歷 十 二 年 封 。 未 婚 , 薨 , 除 ?!緰| 鄉(xiāng)】奉 鐩 , 端 庶 五 子 , 萬 歷 二 十 八 年 封 , 薨 。 至 藩 , 奉 鐩 嫡 一 子 , 天 啟 元 年 封 長 子 , 既 而 襲 封 ?!韭?昌】王 奉 鏘 , 端 庶 七 子 , 萬 歷 三 十 一 年 封 , 薨 ?!靖?順】至 深 , 恭 嫡 三 子 , 萬 歷 四 十 四 年 封 ?!咎?平】至 淥 , 恭 庶 四 子 , 萬 歷 四 十 四 年 封 。========================上面那些用特殊符號代替的字都是找不到的。

金姓的由來、徐州金姓的祖先

一、尋根溯祖

宋代宗室爵位是什么樣的

兩宋,自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趙匡胤代周立國開始,至祥興二年(1279年)末帝趙昺蹈海自盡結(jié)束,共計(jì)國祚三百一十九年,歷經(jīng)十八代皇帝;其中宋太祖及其后裔一脈皇帝九人(太祖及南宋高宗之外歷代皇帝),宋太宗及其后裔一脈皇帝九人(北宋太祖之后歷代皇帝至南宋高宗)。而除了太祖太宗兩帝系之外,魏王趙廷美(太祖和太宗的弟弟)的后裔也被歸為宗室。三系皇室成員繁衍生息,歷經(jīng)三百年的時(shí)間,形成了人數(shù)龐大的宗室團(tuán)體,宋朝也由此制定了一整套成熟的、有別于之前以及之后其他王朝的宗室封爵制度。

宋制:皇子、皇兄弟封親王;親王嗣子封郡王、余子視情況而定各自封國公、郡公或者直接授官;郡王嗣子封國公、余子或者封侯、或者授官。但封親王者并非直接封王,而是先授外官、節(jié)度使、府尹;然后再賜封郡公、國公、郡王、直至親王。親王封號也先以小國為名,逐漸加封大國,或者死后逐步加封,直至頂級封號。宋代宗室封爵制度非常嚴(yán)謹(jǐn)、甚至有些苛刻,許多皇子、皇兄弟至去世時(shí)也沒有能夠成為頂級親王。至于他們的繼承者,更加沒有多少能夠按照制度承襲封爵,成為郡王、國公,而是授為外臣官階,領(lǐng)取一定俸祿,和普通臣子待遇沒有什么兩樣。太祖初年,除了后周禪位的皇帝郭宗訓(xùn)被封為鄭王外,即使是皇弟趙光義、趙光美(廷美)、皇子趙德昭、趙德芳都還沒有來得及封王,可見宋代宗室封爵制度之嚴(yán)格。

因此史書中對此也做過中肯的評價(jià):兩宋宗室封爵,徒為煩文、無益治體。就是說基本上沒有用處。

金帝王世系表,中國古代朝代世系表 觀賞魚 第1張

熙寧元年(1068年),宋神宗趙頊繼位,感念于社稷皆由太祖創(chuàng)業(yè)而至,而當(dāng)年太祖皇帝開拓不易,所以下詔要求除仁宗時(shí)期原有的加恩封爵之外,在太祖的后裔中再選取行輩最近、年德最尊的一人,授予郡王爵位,并且世襲不降,以示后世子孫尊崇太祖皇帝之意。在大宗正寺的遴選之下,太祖第四子楚康惠王趙德芳的孫子、左衛(wèi)大將軍、安德軍節(jié)度使趙惟憲的兒子,時(shí)年已經(jīng)六十二歲的趙從式入選,成為第一代世襲郡王,神宗賜其“安定郡王”名號。這是宋代第一家具有世襲資格的王爵(郡王級別)。

此后,安定郡王的爵位在太祖的后裔中傳承了二十四代。但是安定郡王的傳承比較特殊,不是由趙從式一脈世襲,也不是在其他太祖子孫中選一家世襲,而是如同外朝官員擔(dān)任官職一樣,由太祖的后裔按照輩分的遠(yuǎn)近、年齡的長幼輪流擔(dān)任,當(dāng)代安定郡王不一定可以把王爵傳給自己的親兄弟子侄,下一代安定郡王也不一定是前代郡王的近支子侄。這樣,造成了安定郡王承襲者年紀(jì)都比較偏大、在位時(shí)間也較短。自熙寧元年至南宋末年,不到二百年就傳承了二十四代,其中大部分是趙德昭后裔、小部分是趙德芳后裔,甚至個(gè)別人還是趙廷美的后代。

元豐三年(1080年),宋神宗感念于父親英宗是由濮安懿王趙允讓一系過繼給仁宗趙禎為嗣、從而得承大統(tǒng),于是加封在世的本生伯父—淮康軍節(jié)度使、濮國公趙宗暉(趙允讓第四子)為嗣濮王,并特詔嗣濮王可以如同安定郡王一般世襲傳承,不必降等承襲。這是宋代第二家具有世襲資格的王爵(嗣王級別)。嗣濮王在兩宋一共承襲了二十九代,比安定郡王還要世系綿遠(yuǎn)。同樣,嗣濮王的承襲制度也和安定郡王一樣,由趙允讓的子孫后代們按照輩分遠(yuǎn)近、年齡長幼輪流擔(dān)任,不僅限于趙宗暉的直系子孫。

宋神宗首開宗室承繼大統(tǒng)者追封本生家族為嗣王、世系其爵后,南宋時(shí)期,同樣以宗室子弟入繼大統(tǒng)的宋孝宗之子宋光宗趙惇(其父宋孝宗趙眘是太祖七世孫,秦康惠王趙德芳六世孫、秀水縣丞趙子偁次子,被選為高宗養(yǎng)子,后冊立為太子,承襲大統(tǒng))于紹熙元年(1190年)加封本生伯父趙伯圭為嗣秀王(光宗的本生祖父趙子偁在兒子孝宗被立為太子后由高宗追封為秀王),成為宋朝第三家世襲王爵。嗣秀王按照安定郡王、嗣濮王的傳承制度,在趙子偁的后裔中傳承了五代。

之后,宋寧宗趙擴(kuò)無嗣,將堂弟沂靖惠王趙抦的嗣子趙貴和立為太子,改名趙竑,并讓丞相史彌遠(yuǎn)在太祖后裔中選定了趙貴誠(原名趙與莒,太祖十世孫,燕懿王趙德昭九世孫、山陰縣尉趙希瓐長子)為無嗣的沂王趙抦第二任嗣子,承襲沂王爵位。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寧宗病重,史彌遠(yuǎn)因?yàn)楹吞于w竑關(guān)系惡劣,害怕日后被清算,于是聯(lián)合同樣和太子關(guān)系不好的宋寧宗楊皇后趁寧宗病逝時(shí)矯詔廢黜了太子趙竑,改立沂王趙貴誠為皇儲,并擁立其為嗣皇帝,更名趙昀,即宋理宗。

宋理宗登基后,依照故事,為自己名義上的本生父沂靖惠王趙抦立嗣,設(shè)立了嗣沂王爵位,將太祖十世孫,燕懿王趙德昭九世孫、自己的遠(yuǎn)房族兄弟趙貴謙冊立為嗣沂王。同時(shí),追封自己實(shí)際上的本生父趙希瓐為榮王,冊立親弟趙與芮為嗣榮王。這樣,宋朝第四家、第五家世襲王爵由此誕生。嗣沂王傳承了兩代,嗣榮王只有趙與芮一人而已。

金帝王世系表,中國古代朝代世系表 觀賞魚 第2張

宋末時(shí)期,以上五家世襲王爵都在元軍南下滅宋的過程中隨風(fēng)飄散,消失在歷史的進(jìn)程中。

總而言之,宋朝宗室除了高等級的親王、郡王、國公可以享受較高的物質(zhì)和官祿待遇之外,其他中低級成員并沒有什么優(yōu)裕待遇和社會特權(quán),只是一個(gè)宗室身份、錄入宗籍而已。不過相對而言,有宋一代宗室(中低級宗室)從事各種社會活動也沒有特別的條件限制和禁區(qū),他們一樣可以參加科舉從而出仕為官、可以經(jīng)營工商業(yè)賺錢,可以從事農(nóng)業(yè)、獲取利益(當(dāng)然不是自己親自下田),這樣反而促進(jìn)了宗室子弟的自我謀生能力,遠(yuǎn)比后世明朝的宗藩制度要先進(jìn)和合理得多,產(chǎn)生的效果也要好得多。

這也是宋代改變前代王朝“宗室五服以外親盡”原則、皇家子弟不論血脈遠(yuǎn)近皆入宗室之后,沒有導(dǎo)致因宗室人口過多造成財(cái)政產(chǎn)生嚴(yán)重負(fù)擔(dān),也沒有因?yàn)樽谑覚?quán)力過大而造成舉兵作亂、謀逆造反的事情發(fā)生、皇權(quán)也得以加強(qiáng)和穩(wěn)固的原因之所在。在中華兩千年帝制歷史上,宋朝的宗室封爵管理制度,確實(shí)是相對比較優(yōu)秀的存在。

金帝王世系表,中國古代朝代世系表

文章版權(quán)聲明:本站文章來之全網(wǎng),如有雷同請聯(lián)系站長微信xlyc002 ,轉(zhuǎn)載或復(fù)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

發(fā)表評論

快捷回復(fù):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評論列表 (暫無評論,12489人圍觀)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

目錄[+]

取消
微信二維碼
微信二維碼
支付寶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