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魚缸定制哪家好(永州魚缸定制哪家好一點)

祥龍魚場2025-02-04 00:35:099.71 K閱讀0評論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643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容是否還可用!

本文目錄

ERROR

The following error was encountered while trying to retrieve the URL:

湖南永州的家鄉(xiāng)菜有哪些

湘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久負盛名,八大湘菜有有兩道出自永州,永州菜在湘菜中占有重要地位,享譽盛名,制做考究,風味獨特。我覺得,其中最出名的應該是東安雞、寧遠血鴨、祁陽曲米、零陵板鴨、永州喝螺、江華釀豆腐、江永香芋扣肉等八大傳統(tǒng)菜。

一、東安雞

東安雞,起源于東安縣蘆洪市鎮(zhèn)。東安雞造型美,色澤鮮,香濃氣醇,甜而不膩,酸里有涼,辣中無澀,肉嫩骨脆,是滋陰養(yǎng)精、強壯身體的珍饈佳肴。是歷史悠久、馳名中外的美味佳肴,被列為國宴菜譜之一、八大湘菜之首。

永州魚缸定制哪家好(永州魚缸定制哪家好一點) 廣州觀賞魚批發(fā)市場

二、寧遠血鴨

寧遠血鴨,又稱永州血鴨,是八大湘菜之一。具有香辣口味的美味佳肴,采用鴨、胡椒粉、辣椒等原料炒制而成。此菜鴨血褐黑程亮,黑里透紅,味香辣,肉鮮嫩,油重抱芡,咸鮮適口,佐酒下飯均宜。

三、永州喝螺

永州人很早就有吃喝螺的習慣,據說有2000多年歷史。喝螺一般選用本地所產鐵螺加工烹調而成,具有清香脆嫩、湯鮮味美等特點,帶有濃厚的地方風味。喝螺營養(yǎng)價值極高,能清火開胃,益元氣,和五臟。

四、零陵板鴨

起源于清朝末年,素以香、肥、脆、嫩而聞名。制做時,選用二斤半以上的肥嫩鴨子,宰后去毛,取出內臟,然后按照每只鴨子一兩半鹽、一兩燒酒、半兩醬油和適量的五香粉混合在一起并拌勻,遍涂鴨體內外,放在缸內腌一天,翻缸后再腌一天,使佐料全部滲進鴨肉后,拿出麻繩拴住鴨鼻,用竹皮撐開腹部,加力壓平,日曬一到二天,掛在通風處吹二十天左右即成。每年冬至節(jié)前后制作的板鴨既耐藏,又香脆。

五、祁陽曲米魚

祁陽曲米魚,屬湘南傳統(tǒng)名菜之一,源于祁陽縣白水、肖家村、大忠橋一帶。世代相傳、純秘方腌制、色澤鮮紅、口感柔嫩、味道獨特、回味無窮。是當地人逢年過節(jié),走親訪友,招待客人的必備禮品。

六、江永香芋扣肉

香芋扣肉是湖南名菜之一。江永香芋,在國際市場上,被稱為“中國桃川香芋”,制作時,先將五花豬肉走油,待肉皮炸成紅肉皮朝下整齊地排列缽中,肉片之間夾置一片油炸香芋,然后上其特點是:顏色紅亮,香味濃醇,皮皺肉爛,肥而不膩。

七、寧遠釀豆腐

釀豆腐是中國的傳統(tǒng)菜式,它的制作材料需要豆腐、大蔥、豬肉等,口味清淡,是永州當地美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菜肴之一。該菜湯汁醇厚,鮮嫩滑潤,口味鮮美,廣受歡迎。釀豆腐是寧遠人民逢年過節(jié)、親人歡聚必備的傳統(tǒng)菜肴。

八、道州灰鵝

道州灰鵝其外形“鐵嘴、銅腳、灰背、白肚”,體形美觀,肉質細嫩、鮮美可口。肉量細嫩鮮美,適于各種烹調加工。當地的血鵝,米粉女蒸鵝等名菜別具風韻。道縣人民都有用鵝作禮品和食用鵝肉的習慣,特別是青年人訂婚、結婚都以鵝為吉祥物。

此外,道州扎肉、祁陽墨魚豆腐絲、祁陽筆魚、荷葉米粉肉、瑤家臘肉等也很出名。在此就不一一例舉。

永州家鄉(xiāng)菜,你認為有哪些著名的呢?

剁椒怎么做

剁椒怎么做好吃?

大家好,我是麟大官人,我的回答是:“剁椒”其實算是一道非常好用的“美食神器”了!不只是可以用來做剁椒魚頭,還有剁椒茄子、剁椒豆腐、剁椒排骨等等美食均可烹飪,甚至就是簡單的用來拌面拌粉,味道同樣也是非常不錯的,那么剁椒做起來會很難嗎?其實一點也不難,哪怕是廚房小白,只要按照我的做法來,同樣可以制作出特別好吃的剁椒。

用心做好每一篇問答,讓“啰嗦”不再無趣,我是麟大官人,一個相對啰嗦卻又不厭其煩的美食博主,獲取更多美食知識或技巧,請點擊紅色加號關注我,麟大官人感謝您的觀看。

“剁椒”——又叫剁辣椒、剁辣子、壇子辣椒等等,主要是以辣椒為主料,搭配上食鹽、水、酒等配料一同剁制腌制制作而成,因為色澤紅亮誘人、口感香辣爽口、入味下飯、多吃不膩、可搭配性多樣等諸多優(yōu)點而備受大眾喜愛,目前也是一道大眾家常腌制小菜,下面就進入到大家最喜歡的麟大官人教學時間。

【剁椒的美味正確做法】——特點:色澤鮮紅、香味濃郁、口感香辣爽口、味道咸香下飯、做法分析透徹、一看就會。

【主料】:新鮮紅辣椒1000克

【配料】:大蒜2顆(100克左右)、生姜1整塊(50克左右)

【調料】:高度白酒100毫升(酒精度數41度以上)、白糖60克、食鹽100克、水、開水適量

——【開始制作】——

第一步“清洗晾干”:先把準備好的紅辣椒1000克全部用清水沖洗2遍洗去表面灰塵泥污,瀝干水分后放到太陽底下或者通風處自然晾干,備用(注意一定要把辣椒先晾干)。

第二步“去皮切末”:然后把準備好的大蒜2顆直接全部去皮切末,裝入干凈且干燥的碗內,生姜同樣去皮切末,同樣的裝入干凈干燥的碗內,備用(盛放食材的所有器具一定都要是干凈干燥的)。

第三步“去蒂切碎”:再取一干凈無水大盆,把自然風干的辣椒全都收回來,去掉所有辣椒蒂(注意是晾干水分以后才去除的辣椒蒂,前面洗的時候一定不能去除,后面解釋),全部改刀切成辣椒碎末裝入盆內,然后把切好的大蒜末和生姜末也一同加入盆內。

第四步“加入鹽糖”:繼續(xù)往辣椒盆內加入食鹽100克,白糖60克,用筷子攪拌2分鐘至充分混合均勻(一定要先把食鹽和白糖拌入辣椒內吸收,不能一同加入白酒,后面解釋)。

第五步“加入白酒”:然后繼續(xù)加入高度白酒70毫升,用筷子再次攪拌1分鐘,至完全混合均勻,備用。

第六步“加入容器”:取一合適大小容器,用開水燙洗2遍,然后用廚房紙擦干水分(一定要擦干水分),把攪拌好的辣椒碎全部裝入容器內,加入剩余的高度白酒30毫升封口,然后蓋緊蓋子密封處理,冷藏靜置腌制20天以上即可食用(一定要腌制20天以上,后面解釋)。

出品圖:這樣一道鮮紅誘人、香辣爽口、咸香下飯的美味剁辣椒就做好了,看著是不是很有食欲呢?

——【內容總結之“你問我答”】——

1、為什么辣椒清洗完后一定要晾干水分?(剁辣椒“不發(fā)霉不長毛”的關鍵一點)

答:..........這個問題問的很好,這也是很多人做剁辣椒或者辣椒醬總是發(fā)霉長毛的關鍵原因。

理由:首先,大家洗菜洗辣椒用的肯定是自來水,而自來水本身也叫“生水”,里面是會含有很多細菌的,所以大家在洗完辣椒后如果不晾干水分(無水分環(huán)境下細菌很難存活),細菌就會被完整帶入容器內一同腌制,那么后面腌制出來的剁辣椒自然也就容易發(fā)霉長毛了,所以不管是做剁辣椒還是辣椒醬,辣椒洗干凈后一定要晾干水分才進行腌制。

2、為什么盛放食材的所有器具都需要干凈且干燥?(剁辣椒“依舊發(fā)霉長毛”的關鍵細節(jié))

答:..........這個問題問的也很好,因為這是大家經常會直接忽略掉的一個細節(jié),同樣會造成剁辣椒腌制發(fā)霉長毛。

理由:平時大家洗盤子洗碗用的同樣也是自來水,同樣也是帶有很多細菌的生水,所以如果盤子碗水分沒有瀝干,那么盛放生姜大蒜等配料時也會粘上細菌,所以后面進行腌制同樣會帶入細菌,導致最后腌制出來的辣椒發(fā)霉長毛,所以這個細節(jié)大家也一定要注意,其次,生姜和大蒜是不需要洗的,去皮就已經干凈,所以不需要清洗,也避免了粘上細菌的風險,當然,如果你害怕盛放盤碗會粘上細菌,可以選擇剁末以后直接加入大盆內一同拌勻,這樣就省去了盛放的步驟。

3、為什么清洗辣椒時不能去蒂而要曬干水分后才能去蒂呢?(剁辣椒“依舊發(fā)霉長毛”的第二個細節(jié))

答:..........這同樣是大家經常容易忽略的一個點,同樣是引起剁辣椒發(fā)霉長毛的一個原因點。

理由:清洗辣椒的時候如果把辣椒去蒂了,那么清洗的生水就會被洗入辣椒內部,導致最后難以晾干所有生水,導致最后細菌還是被帶入了腌制容器內,剁辣椒還是會被腌制發(fā)霉長毛,所以這里大家也一定要注意一下,辣椒一定要曬干水分后才去蒂,避免內部吃入生水。

4、為什么白酒不能和白糖食鹽一起加入辣椒內?(剁辣椒“腌制到位”的關鍵一步)

答:..........也不是說不能,只是分開加入效果會更好。

理由:本身曬干的辣椒切碎水分也不會很多,所以此時直接加入白糖和食鹽拌勻的話,辣椒可以很好的直接吸收白糖和食鹽的味道,如果此時還一同拌入了白酒,那么白糖和食鹽的味道會先融入白酒內,味道相對吸收更慢,辣椒的腌制效果自然也會差上少許,所以建議大家是先拌勻食鹽和白糖,也不用擔心直接拌入無法吸收,因為直接拌入白糖和食鹽的同時,辣椒也會自然出水,所以白糖和食鹽仍然可以很好的拌入辣椒內。

5、為什么說腌制剁辣椒一定要腌制20天以上?(剁辣椒“吃著放心”的關鍵一點)

答:..........因為只有腌制20天以上的剁辣椒,吃著才會比較放心。

理由:不管是腌制什么菜,在腌制的過程中都會產生亞硝酸鹽(一種強致癌物),為什么?因為新鮮的蔬菜本身因為生長會自帶硝酸鹽,而后面經過腌制中的“硝酸還原酶”發(fā)酵,就會產生亞硝酸鹽,腌制的時間越短,蔬菜內的亞硝酸鹽殘留就會越多,所以網上說的腌菜腌制一周就可以食用其實都是不太靠譜的,建議大家不管腌制什么菜一定要腌制至少15天,建議是腌制20天以上為佳,這樣腌菜內的亞硝酸鹽也會自然轉換消失殆盡,所以這里大家也一定要特別注意一下。

——》剁辣椒之“技術小提示”:

(1)不管腌制什么菜,需要腌制的食材都一定要晾干水分才能進行腌制。

(2)生姜大蒜不需要清洗,直接去皮切末即可使用。

(3)腌制剁辣椒時,需要加入適量白糖,這樣腌制好的剁辣椒能帶有回甜口感,吃著更加鮮香爽口。

(4)腌制剁辣椒時,需要加入適量的高度白酒,加白酒除了可以帶入濃郁麥香以外,還可以起到強力的殺菌作用,保證腌制剁辣椒的腌制環(huán)境。

(5)腌制的容器需要提前用開水燙洗2遍殺菌,然后用廚房紙擦干水分,這樣才能保證良好的腌制環(huán)境。

(6)不管腌制什么腌菜,建議最少腌制20天以后再進行食用為佳。

(7)如果喜歡吃帶油口感的辣椒醬,其實也可以把這里腌制好的剁辣椒拿出,加入適量新鮮蒜末和少許食鹽,再熱油淋入拌勻,同樣可以做出簡易版的辣椒醬,味道同樣別具風味。

結語

其實剁辣椒的做法還是非常簡單的,只要大家能注意好不粘“生水”和腌制至少20天,那么相信大家都可以做出來一道“鮮香美味且吃著放心”的美味剁椒!哈哈!

我是“麟大官人”,一個相對啰嗦卻又不厭其煩的美食博主,如果您看完這篇文章覺得還比較有幫助,希望您能給麟大官人點一個贊或者關注“麟大官人”,我會每天都為您分享更多的美食知識和技巧,如果您有更好烹飪技巧也歡迎您在下方進行留言和我互動,麟大官人感謝您的觀看,我們明天再見!——“專吃”就是“專家級吃貨”,由麟大官人原創(chuàng)獨創(chuàng)翻譯。
(本文由“麟大官人”原創(chuàng)制作,未經授權禁止搬運轉載)

明朝未解之謎之朱允炆下落大揭秘,情況究竟如何

朱棣靖難軍入城,攻進皇宮,而朱允炆從此下落不明,這確實是明代的第一未解之謎。若對明史有所興趣,確實該對于朱允炆在“靖難之役”后的下落有所了解,因為這個“未解之謎”還是非常有趣的。

先看看一首《遜國后賦詩》:

“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發(fā)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云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環(huán)拱,夜漏無聲水自沈。遙相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p>

傳說這是朱允炆寫的一首流亡詩,這首詩確實寫出了逃亡在外的人的無奈心境和悲嘆的情調。據說,萬歷朝時,內閣首輔張居正曾將此詩呈獻給萬歷皇帝朱翊鈞閱讀。

當時,僅11歲的朱翊鈞曾向首輔張居正問及關于建文帝的下落,而張居正回答說:“國史雖不載此事,但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發(fā)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知道。至正統(tǒng)間,忽于云南郵壁題詩一首,有‘淪落江湖數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覺其有異,召而問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歸骨故園?!蓑炛獮榻ㄎ囊病S芬月?,遂驛召來京,入宮驗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終?!保▍⒖础睹魃褡趯嶄洝罚?/p>

若這一段記錄是真實的,那么,這表露了幾個重要信息:其一,關于建文帝的下落,張居正沒有辦法給朱翊鈞一個明確的答案;其二,張居正表示,傳言建文帝是削了發(fā)穿上和尚服從密道走了,沒有人知道去哪兒;其三,后來,明英宗朱祁鎮(zhèn)正統(tǒng)年間,云南出現了“淪落江湖數十秋”的詩句,御史覺得有蹊蹺,想召老僧來問,而老僧卻坐地而不跪,說要歸骨于故土。因而發(fā)現,原來是建文帝,入宮驗證后,確實是建文帝,當時一有七八十歲,但后來就不知所終了。

建文帝(劇照)

這一段記錄傾向于這一一種看法:建文帝靖難之軍入城后,并沒有死在宮中,而是逃走了,后來還當了和尚。那么,這是建文帝在“靖難之役”后的真實下落嗎?

建文帝是死于宮中或是由密道出逃,清代史學家也不沒有明確結論,乾隆四年史官編修的《明史·恭閔帝本紀》曰:“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边@記載用一個“或”字,記錄了兩種說法,表明當時也還沒有確切的結論。

關于“死于宮中”的說法主要是依據這明史說記載的關于“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的說法(參看張廷玉《明史·第一冊成祖本》)。

此外,《明太宗實錄》第九卷在記述“奉天靖難事跡”時,還記載著:燕軍攻陷京師之后,朱允炆“遂闔宮自已焚燃。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呆耶”。

而朱棣登基之后,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上亦曰:“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明實錄·太宗實錄》)

還有,《明史·建文皇帝本紀》也記載著:“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詭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學士王景言,備禮葬之?!斑€有:“上入宮,忽火發(fā),皇后馬氏暴崩,程濟奉上變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宮。因指燼中后骨以為上!”

可是,這些記載仍是讓人存疑的,并沒有明確證據能說明朱允炆是“死代宮中”。這是因為:其一,朱棣當時并沒有能確定從火中拉出的尸體就是建文帝本人,而是“詭云帝尸”,而且,還提到燕王入宮后將皇后的尸骨作為皇帝的尸體,匆忙下葬。有了認為關于朱允炆被燒死在宮中是朱棣編出來的謊言,其目的是為了使他自己登基更順利,以建文帝的死來消除朝中反對他即位的阻力。其二,史書中記載著朱棣登基之后,還派出胡灐、鄭和等親信大臣前往各地追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這恰恰證明了靖難軍攻入宮中時,朱允炆并沒有被燒死,否則,朱棣就沒有必要費盡周折派大臣四處密查朱允炆的下落。

正如民國史學大家孟森在《建文遜國考》進一步所說的:“成祖命中使出其尸于火,已驗明的系建文,始以禮葬,則何必疑于人言,分遣胡濙、鄭和輩海內海外,遍行大索二十余年之久?”

建文帝畫像

因而,比較多的人相信關于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下落的第二種說法,即“出家為僧”之說。而關于朱允炆出逃,有描繪得很形象、很具體的。

比如,當時,在燕軍攻進都城之后,隨后進入皇城,而建文帝知局勢已不可挽回,他只有一死,他欲以死殉國。此時,皇帝身邊的內侍突然想起太祖曾留下了重要遺物,專為應急準備的。朱元璋在臨終前留下一個紅鐵篋,囑咐內侍在國難時打開。

內侍知遇到國難了,遂取來鐵篋,大開來看,見篋中藏有度牒三張,寫有名字,一名為“應文”,一名為“應能”,一名“應賢”,并有袈裟、鞋帽、剃刀等。建文帝見后嘆曰:“此乃天數!皇祖早知有此劫難,因而作此安排。”建文帝遂命翰林編修程濟為他落發(fā),而吳王教授楊應熊、監(jiān)察御史葉希賢也相繼落發(fā),而后他們分別成了應文、應能、應賢。建文帝的親信大臣齊泰、方孝儒等見此情景,痛哭流涕,表示愿誓死相隨,而建文帝認為,眾人皆有家小,堅決不允跟隨。隨后,放火焚燒了宮闕,只帶走七歲的太子朱文奎、少監(jiān)王鉞及翰林待詔鄭洽等九人一同從秘密地道逃出。

關于建文帝從密道逃出后,離開皇宮之后的去處,有各種各樣的說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一說是建文帝化名為“應文”后,潛逃出城,藏于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或匿于穹窿山皇駕庵,直至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才病亡,亡后葬于庵皇駕庵。

另一說是建文帝先是逃往云貴地區(qū),而后輾轉于南洋,以避開永樂朝搜尋大臣的追查,據說,在大理還有朱允炆的后人。

還有一說是建文帝逃到了湖南,隱棲于九嶷山的龍回寺,傳言龍回寺還存有一些能表明建文帝曾在那里待過的遺跡。

建文帝(劇照)

可是,以上這三種說法均缺乏有實證價值和充足理由的證據。比如,關于匿于穹窿山之說,主要是因為穹窿山有福臻禪院,而朱棣的軍師姚廣孝曾在那里當過主持,傳言是姚廣孝在“靖難之役”后拒絕官爵厚祿,辭別朱棣,隱于穹窿山歸隱禪寺中,而他秘密保護了逃亡的建文帝,乃是心有愧疚,藏文帝是報恩。此說的證據有:一是拈花寺后的小山岡只準許帝王、僧宗歸宿營養(yǎng),不能隨意侵擾,且山口有“三皮村”,乃是“三避村”之意。二是《蘇州府志》《木瀆小志》里均有“建文遜國曾稅駕于此”“積翠庵、一名皇駕庵,明建文帝遜國時曾稅駕于此“等記載,且有記載稱:“姚少師道場在焉,相去數武,有皇駕庵一片地,猶稱隱僻......相傳建文帝遜國曾稅于此也。”(張有譽《積翠庵紀略》)三是穹窿山下有一條小徑稱“萬人涇浜”,其蘇州方言為“犯人涇浜”,據說當時為避免皇墳消息泄漏,造墓匠人全是犯人,墓造好皆被殺死,埋于浜下。四是當地發(fā)現了兩塊“皇駕庵”的碑刻。但所有這些“證據”,皆是帶著聯想,并非確鑿證據。至于輾轉于南洋之說和隱棲于九嶷山之說亦證據不充分,令人難以信服。

此外,還有建文帝晚年歸燕都之說,一是傳言明英宗正統(tǒng)五年(1440年),太監(jiān)吳誠遇到一位年已六旬的老人,老人自稱是建文帝,因為張三豐說他經歷了四十年的痛苦經歷,修德已滿,可以返國了,因而建文回到了都城。二是王鰲《震澤紀聞》有記載,有一位御史遇到一位老僧,當道而立,任左右呵斥,他巋然不動,御史后來知是建文帝,隨即被送回燕都,而英宗喚老太監(jiān)吳亮來辨認,老僧隨即認出了吳亮直呼其名,吳亮假裝否認,而老僧笑著表示,當年他在便殿吃鵝,將鵝肉掉地上,吳亮手提茶壺,趴在地上用嘴叼起,難道會忘記嗎?吳亮立即撲跪,泣不成聲,知道老僧即是建文帝,后來,老僧在宮中安度晚年,死后葬于西山,號稱“天下大師”,據說,后來有了在頤和園后的紅山上找到“前明天下大師之墓”墓碑。不過,這兩種說法也只是傳說,或根據野史閑言而傳播的,沒有確鑿證據。

據說,建文帝在出逃后,去過一些地方,后來,逃到了云南武定的獅子山,并在山上的正續(xù)禪寺出家修行。武定獅子山被譽為“西南第一山”,便是因為建文帝在那里待過。在正續(xù)禪寺內的大雄寶殿上,其楹柱上刻著一副楹聯,很有意思,可以看出所指的是建文帝的事,對聯曰:

“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信然皇覺舊;

叔負侄,侄不負叔,八百里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p>

“西南第一山”

正續(xù)禪寺的寺內還有惠帝祠閣,閣內彩塑三尊僧像,位于中間的一尊身披袈裟,背靠龍椅,據說就是建文帝。除了楹聯、塑像外,正續(xù)禪寺內還有與建文帝有關其它一些遺跡,如“龍鳳古柏”“龍隱庵”“月牙潭”“禮斗閣”等,后來,還有一塊“帝王衣缽”的牌匾。

“帝王衣缽”匾

有人注意到,清朝在修訂《明史》時,便記載著建文帝可能到過云南,因而記載有:“自后,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此外,康熙年間的《武定府志》中也有記載曰:“建文帝,止于獅山正續(xù)寺數十年。”這種種跡象給人一種比較可信的印象,建文帝或許真的逃到云南獅子山,并極可能在正續(xù)禪寺修行過。

另一有很有影響的說法是,認為建文帝流亡閩東,這是綜合《明史》、查繼佐的《罪罹錄》、閩東野史,特別是當地的一些古跡而得出的結論。

這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于明建文四年(1402)在燕王朱棣大軍攻陷入宮城后,成功出逃,在出逃后,起先曾想聚集力量想復辟再登基,但被鎮(zhèn)壓,后來避難于避難于雪峰寺,最后出家在支提寺修行,而去世后葬在上金貝山上的古墓里。

首先,建文帝之所以最后會逃亡到寧德,是因為他幼年時有一位老師叫周斌的就是寧德人。周斌曾任中都國子司等職務,而朱元璋在世時,常經常讓太子朱標到中都鳳陽學習,因而,朱標與周斌很熟悉,周斌后來成了朱允炆的老師。京都被燕軍攻陷時,周斌正在寧德老家守孝,這有可能是建文帝逃亡于寧德的原因。

而且,寧德民間還流傳過一出閩劇稱《建文帝哭師》,其唱詞說到建文帝失去皇位后,很后悔不聽周斌教誨,因而逃到寧德,后來周斌去世,建文帝常到其老師墓前哭拜,訴說心中的悔恨。這一出戲或許是建文帝曾過寧德的佐證。還有,寧德境內山丘遍布,交通不便,容易封鎖消息,建文帝逃亡至此,比較安全。

其次,建文并非一下子就到寧德的,而是經過了曲折的路途。先是乘船到達京都的神樂觀(今光華門外),出逃的人很幾路行動,建文帝與程濟、鄭洽等人南下浙江,而葉希賢、楊應能等人扮作建文帝的替身,往不同方向而去,以迷惑追兵;建文帝等經秦淮河,進入胭脂河,再到溧水,而后,他們經溧陽、宜興到達太湖,不久,到了蘇州、吳縣(明、清《蘇州府志》《吳縣志》對建文的蹤跡皆有記載)。在吳縣停留一陣子之后,建文帝等人沿著京杭大運河抵達杭州,然后再經富春江到達浙西。入冬后,他們到達浦江縣,呆在鄭宅鎮(zhèn)的鄭洽家好長一段時間。但是,第二年的元宵節(jié)建文帝在觀燈時被認出,因為認出了人跪拜建文帝,因而泄露了行蹤,一個叫陳忠的舉報,官兵圍鄭宅,建文帝等藏于枯井中,躲過一劫。之后,建文帝等離開浦江,經金華、麗水而到達浙南劉伯溫的老家青田縣,在此遇到了劉伯溫的大兒子劉璉,正是在劉璉的指引下,建文帝等人離開青田,從溫州出海,沿著海岸線南下,才到達寧德,在“金溪里濂坑村鐵沙溪”的地方上岸。寧德期間,建文帝曾積極籌備力量,準備復辟,但后來沒有能成功,便被迫潛往福州的雪峰寺。據說,在雪峰寺期間,還恰巧遇到了鄭和,建文帝勸鄭和助他起事,而鄭和哭著表示不能夠,隨之離去。(參看査繼佐的《罪惟錄》)。后來,建文帝輾轉于支提寺等寺廟,而圓寂后,便葬于上金貝村山上,現今,這一座古墓稱為“上金貝古墓”。

寧德支提山疑似建文帝陵寢(上金貝古墓)

再次,“上金貝古墓”相傳是一位姓金的太監(jiān)墓,但卻碑上卻刻著“禪師之塔”,這非常奇怪,疑是建文帝墓。

在寧德金貝村山上,有一座規(guī)模不小的古墓,民間流傳說這是一座姓金的太監(jiān)的墓,可是,后來發(fā)現,墓刻落款是“御賜金襕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當地的文史材料里沒有能發(fā)現關于這一座姓金的太監(jiān)墓的記載。后來,經過南京大學明史研究專家潘群、明史學者馬渭源等的考察,認定該古墓為濃縮版大明皇家陵寢,也就是建文帝陵墓。

上金貝古墓最初發(fā)現時的樣貌

一是該墓規(guī)制與格局具備明初皇陵特征,采用寶山明樓制,構建及紋飾隱含明帝陵規(guī)制,官帽椅狀主陵、龍形石刻墓手、舍利塔須彌座、橫向如意云均顯現墓主系明初皇室成員。而墓埕臺階層級、墓臺砌石層級、舍利塔基座砌石數均隱現“九五”之數。

二是該古墓的墓刻落款“御賜金襕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其含義是在暗示,墓主是一個得到皇太祖御賜龍袍袈裟的,同時也是皇太孫的歷經滄桑的朱姓王孫和尚。所指的還是朱允炆。

三是該古墓舍利塔的蓮花基座造形與安徽鳳陽明皇陵及淮安盱眙明祖陵的蓮花座造形完全一致,這種造形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古墓前的金水河、金 水橋,古墓建筑的龍刻構件,怪異的墓制,宏大的規(guī)模,加上冒著犯下“大不敬”重罪的風險而不署建造年代,這些跡象表明,墓主該是大明第二位皇帝建文帝。

上金貝古墓

最后,據瑞跡寺所傳下的住持釋性化的說法,建文帝在寧德時,曾有一次與朝廷軍隊對抗,僧兵死了很多人。釋性化的說法是,當時,永樂帝發(fā)現了建文帝蹤跡,便派兵前來鎮(zhèn)壓,而寺中3000多僧兵拼死抵抗,最終全部陣亡,尸體就被埋在附近山溝里,瑞跡寺也被毀壞。后來,僧人重建瑞跡寺時,考慮到戾氣太重,因而在放生池中放入九個大缸鎮(zhèn)壓,并每日誦經超度亡靈。而且,在永樂朝中期,在閩東通往周邊的浙南、閩中的古官道兩側,曾有數十座寺廟(如瑞巖寺、香林寺、屏南靈峰寺、寶巖寺、周寧靈鷲寺、云門寺等)在同一個時期遭到毀壞,至今寧德及其周邊地區(qū)的荒野中還留存有石柱、石槽、石碑等。而地方史志記載有“集體毀寺”現象,但卻語焉不詳。這很奇怪,被認為可能與抵抗官兵來剿滅建文帝有關。

史書稱建文帝惠帝天資仁厚。與建文、永樂同時的朝鮮國王李芳遠曾評論說:“大抵人心懷于有仁。建文寬仁而亡,永樂多行刑殺而興,何也?”大臣趙浚回答:“徒知寬仁而紀綱不立故也。"(《朝鮮王朝實錄·太宗實錄》卷8,四年九月十一日條)確實,朱允炆過于寬仁而不諳熟武力,所以,敗于朱棣之手,最后,卻不知所終了,令人感嘆!

ERROR

The following error was encountered while trying to retrieve the URL:

文章版權聲明:本站文章來之全網,如有雷同請聯系站長微信xlyc002 ,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

發(fā)表評論

快捷回復: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評論列表 (暫無評論,9712人圍觀)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

目錄[+]

取消
微信二維碼
微信二維碼
支付寶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