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浙江省大灣區(qū)建設院士專家顧問團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853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容是否還可用!
浙江省大灣區(qū)建設院士專家顧問團, ,時隔24年,錢江晚報記者再度蹲點“魚碼頭”,也就是如今的水產市場,感觸最深的就是,如今的市場上水產種類越來越豐富,一個市場,儼然一個水底世界, , , 那么,魚碼頭壯大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
【專題】浙江省大灣區(qū)建設院士專家顧問團
時隔24年,錢江晚報記者再度蹲點“魚碼頭”,也就是如今的水產市場,感觸最深的就是,如今的市場上水產種類越來越豐富,一個市場,儼然一個水底世界。那么,魚碼頭壯大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記者采訪了浙江海洋大學食品與醫(yī)藥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鄧尚貴,他是全省重點學科“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學科的帶頭人。他以杭州市場上越來越多的金槍魚為例,介紹了保鮮技術的不斷進步。
“還記得2015年的雙十一嗎?馬云以38888元的價格拍下一條重達68公斤的日產藍鰭金槍魚,給阿里巴巴的員工們吃。”鄧尚貴說,
所有的異型魚圖片大全
十幾年前,很多人還沒有聽說過金槍魚。
鄧尚貴和金槍魚的故事,就從幾年前開始。2017年1月,他所在團隊研發(fā)的“金槍魚質量保真與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yè)化”獲得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舟山這個浙江主要海產品生產和加工地,十多年前就有漁民開始捕撈金槍魚,隨后,加工企業(yè)也多了起來?!编嚿匈F說。也正是在那個時候,他的研究團隊在這股熱潮中看到了讓人憂心的問題:一直以來,浙江地區(qū),包括舟山水產加工企業(yè)對金槍魚的出口以半成品為主,比如把金槍魚去頭、去骨、去尾做成魚柳,再出口供加工罐頭使用。
“我們的金槍魚產業(yè)發(fā)展受制于保鮮難度大、精深加工程度低等技術瓶頸,產業(yè)鏈短窄,國內外金槍魚高端生鮮和精加工產品市場長期被國外企業(yè)占據,可以說,中國的金槍魚加工一直處于國際金槍魚市場產業(yè)鏈的末端。”鄧尚貴說,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在包括杭州在內的水產市場上是很難見到新鮮金槍魚的。
“從海里一釣上船,馬上進行放血、速凍。采用了新保鮮技術后,一條50~100公斤的金槍魚,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把魚身最中心的溫度降到超低溫,保證魚的活體細胞免遭破壞,保證營養(yǎng)和鮮度?!编嚿匈F說,以前的技術因為降溫速度不夠,達不到生吃標準。有了新技術,金槍魚被超低溫冷凍后就直接進入漁船的超低溫冷庫,再運到岸上的超低溫冷庫,
南美缸底砂
然后在一個全封閉的冷庫車間,去掉不能食用的皮和血肉,最終通過物流進入終端市場,也就是我們的餐桌。
也正是因為這項新技術,現(xiàn)在杭州、寧波等各地都可以買到產自東海的金槍魚片,“甚至很多網絡平臺也開始銷售這種金槍魚片。”鄧尚貴說。
“事實上,這類技術突破的故事還有很多。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個背后充滿艱辛的故事,如今的水產市場,各個品類的水產品一個個多起來。”鄧尚貴說,魚類保鮮是一個永不停止的課題,“因為大家對于新鮮魚貨,也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
錢江晚報從1995年2月17日開始推出的《魚碼頭》專欄持續(xù)了兩年多時間,由當時的經濟專刊部記者卞濤等人定期撰寫。
當時的經濟報道,多圍繞菜籃子,但城市消費領域的一些新氣象已經被悄悄喚醒,帶來大眾的消費場景也在升級,比如街頭的夜排檔、夜茶店等開始紅火。當時經濟??坑幸淮芜x題會,聊到了杭州最大的水產批發(fā)市場——龍翔橋魚市,聽聞那里凌晨很是熱鬧,但具體場景包括記者在內,杭州大多數人誰也沒有真正見到過。
一個寒冬夜,凌晨1點,本報記者卞濤頂著寒風,來到了龍翔橋魚市。百來米長的東坡路上,燈火雪亮,人聲漸喧,外地魚車來了,魚市開秤了。早晨4點那是魚市最熱鬧的時候,各菜場的魚販正往魚市涌來。記者通宵采訪一直到早上8點,龍翔橋魚市漸漸散去。而半夜里一幕幕場景,被記者生動地記錄下來。
專欄陸續(xù)刊發(fā)后,受到讀者好評。那時,水產市場集約化程度低,許多魚市分布在城郊各地,連老杭州人也多半不曉得。那些零散的魚碼頭,記者仔細打聽了來,在半夜里一個個去踏勘、采訪。比如艮山門海水產批發(fā)市場,景芳的水產養(yǎng)殖場,華東最大的冷凍食品批發(fā)市場——杭州肉聯(lián)廠冷凍食品批發(fā)市場,余杭蔣村和古蕩一方廟的魚市批發(fā)地,富陽鎮(zhèn)江邊的南門碼頭魚市等等。在老城區(qū),《賣魚橋下看賣魚》,寫的是老杭州的魚市;而《娑婆橋邊新魚市》,記者寫的是湖墅北路娑婆橋的一處小小魚碼頭,那里賣的魚比菜場里便宜又新鮮,遠在南星橋的人家也慕名來這邊買魚。
《魚碼頭》專欄,一度成了杭城老百姓餐桌尋魚的活地圖。它不僅寫魚市、魚訊、魚價,寫魚市里用土腔報數、討價還價的有趣場景,著墨更多、也更有趣的其實是寫人,富春江上魚佬兒、碼頭船老大、魚攤老板等各類人的故事,還有城市魚碼頭的不同風情。
杭城水產市場因城市發(fā)展而變遷。從蔣村、近江,到農都、勾莊,二十年來,隨著物流業(yè)和冷凍技術的突飛猛進,過去小而散的魚碼頭,漸漸消失在河岸邊,經水路來的魚已越來越少,而走旱路、空運的魚占據絕大多數。錢江晚報記者一直為讀者詳盡記錄著它們的故事。今年4月1日,開了23年的近江水產市場搬遷,杭州大型的水產批發(fā)市場匯聚新址,每天供應著來自全國各地最新鮮的海鮮魚貨,我們餐桌上的海產美味又翻開新的一頁。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