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眼的人(天眼望天)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758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容是否還可用!
3、很多人發(fā)現(xiàn)費玉清唱歌時眼睛總是喜歡仰視,你是如何分析這個動作的?
本站是一個關于水族行業(yè)的一個網(wǎng)站,本文給大家介紹望天眼的人,和天眼望天對應的相關信息,希望對魚友有所幫助,謝謝關注我們祥龍魚場。
本文目錄一覽:
名貴的金魚品種有哪些?
紅頂虎頭
虎頭在武漢又稱獅頭,在福建稱之為壽星,紅頂虎頭曾被一度誤為 是“鵝頭紅”,其實鵝頭屬于另一品系(見上篇)。紅頂虎頭全身銀白,唯獨頭頂正中的頭瘤為艷紅色。同 鶴頂紅一樣,紅頂虎頭帶有“鴻(紅)運當頭”的美好寓意,而且魚鰭短小,體形粗壯,游動時如蹣跚學步 的嬰孩,更加可愛。紅頂虎頭的主要產(chǎn)地有蘇州、天津、福州,尤以蘇州產(chǎn)的紅頂虎頭最佳,頭型方正,背 部粗壯。根據(jù)頭頂紅色頭瘤的分布還可細分為紅頭虎頭(全部頭瘤皆為紅色)和紅頂虎頭。
墨龍睛蝶尾
是龍種金魚中被認為最正宗的金魚品種,許多以金魚為題的藝術作品里,常以龍睛作為原型。它不僅具 有狀如算盤子型眼睛,而且其尾型寬大,如蝴蝶雙翅,因此得名。又有“黑牡丹”的美名。在單色金魚品種 中,黑色金魚最為名貴,普通紅色金魚出生時為青灰色,之后逐漸褪橙轉紅,這種變色過程只經(jīng)歷一次。而 黑色金魚有很多在成魚后發(fā)生退色,或變成褐黑色,甚至褪為紅色。正品的墨蝶尾色澤猶如黑絲絨,包括魚 腹,通體濃黑,顏色的厚重感極強。尾鰭條質硬,在靜止時猶如打開的折扇。配上高聳的背鰭和發(fā)達的眼球 ,顯得“龍”姿綽約,熠熠生神。
鳳尾龍睛
在金魚傳統(tǒng)品種中,有一類蛋種金魚名為丹(蛋)鳳, 尾鰭長大,薄若蟬翼,游動時恰似輕紗曼舞,儀態(tài)萬千。但美中不足的是頭型仍留存了鯽魚般的平頭型,稍 失風采,近年來飼養(yǎng)者寥寥。鳳尾龍睛則沒有這種缺失,集中了龍睛身形和丹鳳尾的優(yōu)點,尾鰭條柔軟,靜 止時垂下來,甚至超過身長。長鰭猶如鳳凰飛舞在云端的尾翼,煞是美麗。鳳尾龍睛也被稱作長尾龍睛、裙 尾龍睛。
玉印頭
是從紅高(獅)頭中變化而來。全深紅色,頭頂生有白色方形頭瘤,好似頭頂一顆 方形玉印,因此得名“玉印頭”,反而它的正式名稱“白頂紅高(獅)頭”卻很少有人提及。獅頭型玉印頭 與高頭型玉印頭的唯一區(qū)別在于,高頭型頭頂?shù)念^瘤并不向兩腮下延,因此全部頭瘤皆為白色,而獅頭型的 頭瘤包裹了兩腮,但只有頭頂部分為白色,兩腮部分與身體紅色相同。玉印頭在色彩搭配上與鶴頂紅恰好相 反,如果把這兩個品種同缸飼養(yǎng),則更顯奇趣。
熒鱗蝶尾
是近年來涌現(xiàn)的一個新品種,具有特殊的 色彩搭配,黑、白、紅三色色塊交織,彼此襯托渲染,猶如國畫用色的曼妙,又被人稱為“山水畫蝶尾”。 色彩與日本錦鯉中的昭和三色頗有神似,效果別致。與五花金魚不同,熒鱗蝶尾屬于硬鱗,主體顏色為黑色 ,具有發(fā)達的反光物質,在微弱的光線下,仍熠熠生輝,因而得名熒鱗。熒鱗蝶尾的這種色彩搭配在琉金也 有出現(xiàn),受到人們的重視,在諸多大賽中頻頻得獎。
宮廷鵝頭紅
屬于蛋種鵝頭類型,是傳統(tǒng)的金魚 品種,在北京舊稱“紅帽子魚”。曾一度在市場上消聲匿跡,瀕臨失傳。鵝頭金魚的特點是背部的鱗片致密 ,特別是白色的體色,在陽光的照射下銀光閃閃。鮮艷的紅色頭瘤雖不似虎頭金魚的發(fā)達,但更致密,更顯 周正。現(xiàn)在此品種養(yǎng)殖者很少,市場上很少見到。造成有人誤將蛋紅頭或者背鰭殘缺的鶴頂紅(文種)當作 宮廷鵝頭紅。
望天
望天又稱“頂天眼”、“朝天龍”,是一種眼型特殊變異的金魚,眼球翻轉向上 ,俯視時與人的目光對視,十分有趣。據(jù)傳說,舊時養(yǎng)在宮廷中受到皇帝喜愛,有朝見天子的含義。望天眼的 眼球、眼眶組成三環(huán)套月的樣子,眼眶部分富含反光物質,正如浮萍上的露珠,雖不生根亦不滴下,顯得眼 睛晶亮非凡。近年又有人將絨球與望天進行雜交,新品種體型短圓,沒有背鰭,鼻隔膜發(fā)育特別,呈球狀褶 皺。當其悠然自得地在水中游動時,吻端的成對絨球左右擺動,討人喜愛。
喜鵲花高頭球
體色由黑 白兩色組成,頭、背、尾鰭均為黑色或藍色,而腹部潔白如雪,酷似喜鵲鳥的體色,因而得名,具有喜鵲報 喜的美好含義。喜鵲花黑白對比鮮明,色彩明快,十分引人注目。這種色彩搭配在虎頭、龍睛、高頭等品種 中都有出現(xiàn)。圖中的這尾喜鵲花高頭球,不僅具有喜鵲花高頭的特征,而且配以四絨球,魚鰭飄擺,有若無 骨,屬于喜鵲花高頭的佳品。
陳楨的個人生平
陳楨(1894-1957),動物學家,中國動物遺傳學的創(chuàng)始人。
江西鉛山人
1918年畢業(yè)于金陵大學,獲農(nóng)學士學位。
192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
1948年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自20年代起從事生物學教育與科研工作,長期從事金魚遺傳與變異的系統(tǒng)研究,爾后又進行了動物行為學和生物學史的研究工作。
中國較早的現(xiàn)代生物學教育家,在大學里開設細胞學、組織學、系統(tǒng)動物學、動物生理學、動物遺傳學、中國生物學史等課程。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陳楨,字席山,后改協(xié)三。1894年2月8日出生于江蘇省邗江縣瓜州鎮(zhèn)。幼年時因家庭經(jīng)濟情況欠佳,到1912年以前只斷斷續(xù)續(xù)讀過幾天私塾和兩年小學,但靠刻苦自學,他的外語、數(shù)學等都達到了一定水平。1912年,他入江西省鉛山縣籍,以便參加江西省公費考試,初試及復試均名列第一。
1913年入上海中國公學預科學習,由于他有志振興農(nóng)業(yè),1914年畢業(yè)后考入金陵大學農(nóng)林科。1918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獲得農(nóng)學士學位,并留校任育種學助教。從教學工作中他認識到,育種的成功必須有正確的遺傳學理論指導。1919年考取清華學校專科,公費赴美留學。先在康奈爾大學農(nóng)學系進修,1920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系學習,1921年獲碩士學位后,隨著名遺傳學家T.H.摩爾根(Morgan)專攻遺傳學。這對陳楨一生的科學活動有決定性的影響。
1922年回國后,任南京國立東南大學生物系教授。1923年開始金魚遺傳的研究工作。由于教學中缺少合適的中文教材,他編著了《普通生物學》,于1924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26年他在清華大學生物系任教授,并擔任系主任。此后除繼續(xù)進行金魚遺傳的實驗外,還開始對螞蟻的筑巢行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了便于觀察,在實驗室和家中都養(yǎng)了許多螞蟻,不分日夜地連續(xù)觀察,終于揭示了螞蟻筑巢行為中的一些規(guī)律。1933年他編著了影響深遠的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
1937年“七七”事變后,陳楨隨清華大學南遷到長沙,任教于臨時大學。1938年他回北京搬家。當時駐京的日軍得知信息后,派駒井卓等日本遺傳學家威逼他留在北京工作,他的行動也受到日本特務的監(jiān)視。在威逼恐嚇面前,作為一位正直愛國的科學家,陳楨不為所動。為了避開日本特務的監(jiān)視,他連日前往協(xié)和醫(yī)院,佯稱在協(xié)和醫(yī)院工作,并暗地遷居,最后趁機連夜由天津乘船經(jīng)香港、海防去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任教,直至抗日戰(zhàn)爭勝利。
1946年,陳楨復任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經(jīng)他親自認真組織和妥善安排,生物系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短期內取得顯著成績。1948年,陳楨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北平研究院評議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來函邀請他去美任教。陳楨出于科學家的愛國心,回函謝絕,決心留下來為祖國人民服務。1949年以后,他繼續(xù)擔任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當時,正值蘇聯(lián)的李森科學派對孟德爾、摩爾根學說和蘇聯(lián)奉行這個學說的科學家進行猛烈抨擊,我國在全面學習蘇聯(lián)的情況下也對孟德爾、摩爾根學說開展了批判,個別單位還出現(xiàn)了過火行為。因而一些東南亞華僑青年曾給陳楨寫信詢問:“國外風傳您已被去職批判,停止工作,不知是否真的如此?”陳楨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復信表示,蘇聯(lián)在遺傳學方面的激烈爭論對中國雖有一定影響,但本人仍擔任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教學、研究工作仍在進行,《生物學》一書仍在刊出新版發(fā)行,從而有力地澄清了國外的一些謠傳。
1952年,我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清華大學生物系調入北京大學生物系合并,陳楨在生物系從事生物學史的教學與研究,相繼發(fā)表了一些有創(chuàng)見的論文。
1953年,陳楨繼兼任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和動物標本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之后,出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室主任,并主持中國動物圖譜和《動物學報》的編輯工作。他先后聘請壽振黃,張春霖、沈嘉瑞等著名動物學家到動物研究室工作,使該研究室陸續(xù)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他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7年,動物研究室改為動物研究所,陳楨任所長,他帶病主持了動物研究所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病中他仍按“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出了動物遺傳學研究的規(guī)劃設想。當年11月病逝于北京。
首次證明魚類的孟德爾式遺傳
20世紀20年代,摩爾根及其學生們以果蠅為材料,證實了遺傳的細胞學基礎,把遺傳學推上了一個蓬勃發(fā)展的新時期。1921年,陳楨在摩爾根的指導下,學習遺傳學,掌握了雜交實驗與細胞學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歸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要用中國所特有的材料進行遺傳學研究,進行創(chuàng)新。經(jīng)過觀察與試驗,他發(fā)現(xiàn)金魚不僅外形變異明顯、品種眾多、易于繁育,而且是體外受精,它的卵適合于進行實驗胚胎學研究。因此,他選用金魚作材料,試圖將雜交試驗和細胞學、胚胎學、統(tǒng)計學方法聯(lián)合應用,以探討遺傳學上的一些重要問題。1925年,他首先發(fā)表了《金魚外形的變異》的著名論文。該文就金魚的體形、體長、體高、背鰭、胸鰭、腹鰭、臀鰭、尾鰭、頭形、鰓蓋、眼、鼻隔、鱗片、體色等記錄了各種變異,并用進化論的觀點論證了金魚起源于野生的鯽魚(Carassius auratus)。在由鯽魚形成金魚各品種的過程中,雜交和選擇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殘缺背鰭、無臀鰭、雙臀鰭、龍睛等性狀則可能來源于突變。1928年,他又發(fā)表了《透明和五花,一例金魚的孟德爾遺傳》一文,用充分的雜交數(shù)據(jù)證明透明鱗決定于純合的突變基因型,正常鱗決定于純合的隱性基因型,五花魚則有雜合的基因型。因此,這是在魚類上第一個典型的“不完全顯性遺傳”的實例。該文的發(fā)表震動了生物界。當時國內外不少科學家對于孟德爾定律是否適用于魚類都抱著懷疑態(tài)度。陳楨的這一突破性成果以確鑿的證據(jù)征服了所有的生物學家。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都認為,他是魚類遺傳學研究的先驅。此后,在我國的遺傳學教科書中,都引用“透明和五花”作為不完全顯性遺傳的實例。
1934年,陳楨又發(fā)表了《金魚藍色和紫色的遺傳》一文,證明金魚的藍色決定于一對純合的隱性基因,紫色決定于四對純合的隱性基因。經(jīng)雜交產(chǎn)生的五對基因的隱性純合體則有藍紫色,而且是一個不再分離的品種。
陳楨于十幾年中對金魚遺傳所進行的系統(tǒng)性、開拓性的研究工作,使人們對金魚的變異、遺傳和進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因而被譽為“金魚博士”。同時,他的嚴謹、創(chuàng)新的治學精神和方法,也為后人樹立了榜樣。
論證金魚的起源和品種形成
在50年代,我國的各級學校中普遍開設進化論(達爾文主義)的課程。C.達爾文(Darwin)曾研究鴿類的家化和品種形成的歷史,并論證了家鴿是由野生巖鴿(Columba livia)演變而來。但在中國,家鴿的品種不多,而我國各地廣泛飼養(yǎng)的金魚變異顯著,品種眾多。因此,他認為用金魚來作進化論的教材有極大的說服力。
陳楨作為生物學史研究的開拓者,在對金魚的遺傳作過系統(tǒng)研究的基礎上,查閱了大量古籍,對金魚的起源和品種形成歷史用全新的觀點進行了探討。1954年,他發(fā)表了《金魚家化史與品種形成因素》的論文。論文用確鑿的資料證明,金魚起源于中國。演化的過程大體是:最初,由浙江杭州、嘉興等地野生的鯽魚中產(chǎn)生了紅黃色變異體,稱為金鯽魚。以后,經(jīng)過半家化、家化、盆養(yǎng)、有意識選擇等四個時期的演變,才形成眾多的品種。對此他作了如下的具體論述。
宋朝初年(968—975年),在佛教“戒殺生”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放生”的習慣。在嘉興、杭州有人將捕捉到的金鯽魚放到“放生池”中放養(yǎng)。這就開始了半家化時期。由于“放生池”并未使金鯽魚的生活條件明顯改變,因此在190年間內未出現(xiàn)什么新品種。1157—1206年,開始進入家化時期,即在自己家里的池中養(yǎng)育金鯽魚。這時,對金鯽魚的繁殖習性已有了一定了解并知道可用水蚤來飼養(yǎng)。金鯽魚的食物有了充分供應,玩魚人又重視對異樣魚的選擇,因此從1163到1276的113年間,出現(xiàn)了白色和黑白花斑兩個金魚品種。1276—1546年為由池養(yǎng)過渡到盆養(yǎng)的時期,1547—1643年為盆養(yǎng)時期。首先,盆養(yǎng)使金魚的飼養(yǎng)得以大眾化。盆養(yǎng)金魚不僅在杭州盛行,而且在蘇州、廣州、南京、北京也相繼出現(xiàn)。其次,盆養(yǎng)使金魚的生活條件發(fā)生明顯的改變,活動空間縮小,盆中水溫、食物供給、水的更換也均靠養(yǎng)魚人來調節(jié)。第三,盆養(yǎng)也便于養(yǎng)魚人對其變異仔細觀察、選擇和分盆育種。因此,僅在97年間,就相繼出現(xiàn)了五花、雙臀、長鰭、雙尾、龍睛、短身等六個新品種。1846—1925年,為有意識選擇的時期,即有計劃地利用分盆交配和控制生活條件來定向培養(yǎng)新品種。在短短77年中,竟出現(xiàn)了墨龍睛、獅頭、望天眼、虎頭、絨球、藍魚、紫魚、翻鰓、珠鱗、水泡眼等十個新品種。
在這篇論文的總結中,陳楨提出生活條件的改變和人工選擇是金魚品種形成的主要因素,僅用突變不能說明上述不同家化歷史過程中品種形成的不同速度。這樣,陳楨認為金魚的品種形成不是通過通常的突變的形式,而是一個漸進的進化過程。
陳楨不僅論證了金魚起源于中國的野生鯽魚,還指出世界各地的金魚都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由中國傳去的。最先于1502年傳到日本,17世紀末葉已傳到歐洲大陸和英國,1874年傳入美國。
這篇論文是有關金魚演化的一篇主要著作,曾被我國進化論的教材普遍引用。
編著廣泛流傳的中學生物學教科書
在20世紀20年代,我國中學開始設立生物學課程。但是,由于缺少教材,影響了教學質量。陳楨認識到,為了培養(yǎng)生物學人才,必須從提高中學生物學教學質量入手。為此,他利用假期搜集資料、潛心編著,終于完成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的全稿,1933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發(fā)行后,風靡全國,20幾年中共出版了159版,成為公認的通用中學生物學教科書。這本教科書不僅在國內普遍采用,而且也流行于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地的華僑學校。它的影響深深波及東南亞一帶。
該書的特點是:(1)內容豐富、選材恰當,包括當時的生物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尤其是有關遺傳理論的闡述,簡明而深刻。使學生能從這本教材的學習中對生命科學有全面的了解。(2)對生物學的新進展也深入淺出地予以介紹。例如性別決定的基因平衡理論、中間性、性逆轉等,從而能引導學生活躍地思考。(3)盡量采用中國的資料,而不照搬外國的模式。例如環(huán)節(jié)動物的描述用中國的環(huán)毛蚯蚓而不用歐洲的蚯蚓;遺傳規(guī)律用金魚的材料進行闡述而不是只講豌豆與果蠅;生物的進化也引證金魚起源于鯽魚和眾多品種的存在作為進化的證據(jù)。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在實驗課中進行直接觀察,而且也激發(fā)了他們熱愛祖國的思想。(4)章節(jié)安排合理,例如對多細胞動物的生活一章只介紹了腔腸動物(水螅),環(huán)節(jié)動物(蚯蚓)和脊椎動物(蛙、人)。這既簡明扼要,又反映了進化的主要階段特點。這種安排方式直到今天仍被沿用;又如將動、植物界類型作為進化的結果來介紹,這樣將現(xiàn)代類型與古代類型一并簡述,既避免了枯燥地逐一分門別類介紹,使學生感到煩瑣難記,又有利于使學生建立起進化發(fā)展的觀點。實為一種獨到的創(chuàng)舉。(5)文筆流暢,富于趣味性,適合學生自學閱讀,而且讀后可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生物學家曾談到,他們的生物學知識就是從陳楨的《生物學》中自學獲得的,而且由此才對生命科學發(fā)生興趣。也許正是由于這一點,這本教科書才為廣大師生所喜愛,長期在全國廣泛發(fā)行,從而對生物學專門人才的成長起到了重要引導作用。
盡心竭力培育生物學人才
陳楨多年在大學任教,培養(yǎng)出我國許多著名的生物學家,是他對發(fā)展我國生物學事業(yè)的又一重大貢獻。
在清華大學生物系任系主任時,陳楨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精力。首先,他多方籌措經(jīng)費建立了生物學館,購置了必要的儀器、設備和圖書期刊,組織師生采集了豐富的動、植物標本,使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進行有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其次,他抓住了當時生物學的發(fā)展趨勢:植物學方面,以生理學和生態(tài)學為主要方向;動物學方面,以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和胚胎學為主要方向,并先后聘請湯佩松、李繼侗、趙以炳、沈同、崔之蘭等著名教授任教,他還為每位教授建立了實驗室、配備了助手,以盡量發(fā)揮他們的專長,使他們能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基礎上開展科研工作。他自己則只占用3樓上的一個小房間作為辦公室。在教學工作中強調要開好實驗課,以訓練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和從實際出發(fā)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此外,他還親自安排每周的學術報告,使師生能及時掌握科學發(fā)展的動態(tài)。在他的領導下,清華大學生物系出現(xiàn)了團結合作、奮力進取的局面,二十幾年中培養(yǎng)出一批批優(yōu)秀的人才并出現(xiàn)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為國內外同行所矚目。
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陳楨對學生的態(tài)度既耐心又嚴格。他講課的內容豐富、論述透徹,而且能反映科學上的新進展。他對實驗課特別重視,親自指導學生實驗。從實驗題目的分配、試劑和培養(yǎng)基的配制、遺傳性狀的觀察、實驗結果的統(tǒng)計分析到實驗報告的批改,他都親自過問、指導。他常常向學生強調,在實驗方法上要細致、準確,實驗結果的總結中論證問題要嚴密無隙。李璞在開始做金魚雜交的實驗時,陳楨先生要求他住在實驗室,并給以精細具體的指導。這樣嚴格的訓練和精心幫助使學生受益終生。
在指導參考書的閱讀上,他更有獨特的風格。往往只是指定一個題目,讓學生自己去找文獻閱讀。學生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再共同討論,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關鍵,提出探索方向。這種指導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有助于科研思路的形成。正因為如此,幾十年來他培養(yǎng)出許多動物學、遺傳學的優(yōu)秀人才,他們不僅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擔負重任,一些人的工作在國際上也有重要影響。
1894年3月12日 生于江蘇省邗江縣。
1914—1918年 畢業(yè)于金陵大學農(nóng)林科,獲農(nóng)學士學位。
1918—1919年 任金陵大學農(nóng)林科育種學助教。
1919年 北京清華學校???,公費赴美國康奈爾大學農(nóng)學系進修。
1920—1921年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動物系學習,獲碩士學位。
1922—1926年 任國立東南大學生物系教授。
1926年 任國立東南大學動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兼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科學教授。
1927年 任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教授。
1928年 任中央大學教授。
1929—1937年 任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38—1946年 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
1946—1952年 任清華大學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7年 兼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第一屆委員。
1951年 任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2年 任北京大學生物系教授兼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3—1957年 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室主任。
1957年 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
1957年1月15日 病逝于北京。
很多人發(fā)現(xiàn)費玉清唱歌時眼睛總是喜歡仰視,你是如何分析這個動作的?
費玉清入圈極早,1973年憑著星對星歌唱競賽而進入樂壇發(fā)展,入圈多年,費玉清帶來了一剪梅、千里之外、鳳凰于飛、夢駝鈴等著作,成為一代人心中的回憶。除了歌曲給大眾留下深入的形象以外,費玉清的歌唱姿態(tài)也引起眾多網(wǎng)友仿照。很多人發(fā)現(xiàn)費玉清唱歌時眼睛總是喜歡仰視,你是如何分析這個動作的?
個人對費玉清唱歌喜歡仰視的原因分析
費玉清的嗓音與姿態(tài)總是引起網(wǎng)友們爭相仿照,費玉清歌唱為什么眼睛喜愛仰視?費玉清歌唱時,總喜愛手托天空,昂首眼睛望天,俯視著,這樣的姿態(tài)也讓外界很費解,關于這個問題,費玉清曾經(jīng)在綜藝中聊到過,他覺得這是自己的缺陷,他說曾經(jīng)自己那個年代不一樣。而身邊的人直言,這明明是優(yōu)點,許多網(wǎng)友都曾仿照過他的姿態(tài)呢。
在費玉清歌唱的年代,還沒有無線話筒,大都是話筒固定在鐵桿上,由于麥克風固定了,所以他在歌唱時,會不自覺地搖擺身體,也就形成了現(xiàn)在仰視的姿態(tài)。除此之外,話筒還會被兩根線吊在空中,如果單站著歌唱就沒有那種氛圍感,因而都會加上一些動作,時間長了也就養(yǎng)成了這樣的習氣。如今這些姿態(tài)已經(jīng)成為費玉清的代表動作了,許多歌迷也喜愛經(jīng)過仿照他的方法表達對他的喜愛。
結語
以上了解了費玉清歌唱為什么眼睛喜愛仰視,費玉清是一位優(yōu)秀的歌手,一路工作發(fā)展都很順利,只是在感情上一向沒有動靜。完畢與日本女子的愛情后,費玉清一向單身至今。在2019年11月7日,費玉清舉辦了演唱會最終場,宣布封麥隱退,讓許多歌迷不舍。
一個人用望遠鏡望天 打一成語
一個人用望遠鏡望天 打一成語——登高望遠、管中窺天。
1、登高望遠dēng gāo wàng yuǎn
【解釋】登上高處望天眼的人,看得更遠。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遠大。
【出處】《荀子·勸學》望天眼的人:“我嘗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薄秴问洗呵铩ろ樥f》:“順風而呼,聲不加疾也,際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p>
【結構】連動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望天眼的人;指人的思想
【例句】郁達夫《住所的話》:“房子亦不必講究,只須有一處可以登高望遠的高樓,三間平屋就對?!?/p>
【英譯】ascend a height to enjou a disant view
2、管中窺天guǎn zhōng kuī tiān
【解釋】管:竹管;窺:從小孔或縫隙里看。通過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見聞狹隘或看事片面。
【出處】《莊子·秋水》:“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
【結構】偏正式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人的見識等
【近義詞】坐井觀天
【例句】少見之人,如從~也。 ★《史記·梁孝王世家》
【英譯】see sky through a funnel
望天眼的人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天眼望天、望天眼的人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