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魚老板(金龍魚老板祖籍)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654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容是否還可用!
益海嘉里金龍魚集團母公司為豐益國際,由郭鶴年先生和郭孔豐先生創(chuàng)建,目前益海嘉里金龍魚董事長是郭孔豐,2020年9月金龍魚老板,金龍魚被批準在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 人們猛然發(fā)現(xiàn),我們做飯用的這桶油, 年營收竟然是妖股茅臺的2倍, 更讓人驚訝的是,金龍魚的老板郭鶴年不是中國人,而是一位馬來西亞華人,而且 金龍魚老板他已經(jīng)連續(xù)20年穩(wěn)居馬來西亞首富, 一個華裔,怎么就成了馬來西亞首富,還連續(xù)坐了20年?
本站是一個關于水族行業(yè)的一個網(wǎng)站,本文給大家介紹金龍魚老板,和金龍魚老板祖籍對應的相關信息,希望對魚友有所幫助,謝謝關注我們祥龍魚場。
本文目錄一覽:
益海嘉里金龍魚的老板是誰?
益海嘉里金龍魚集團母公司為豐益國際,由郭鶴年先生和郭孔豐先生創(chuàng)建,目前益海嘉里金龍魚董事長是郭孔豐。
金龍魚的老板是哪國人?
金龍魚金龍魚老板的老板是新加坡的。
金龍魚的老板是郭孔豐金龍魚老板,郭孔豐為新加坡人。郭孔豐,益海嘉里集團董事長,豐益國際集團的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全面負責集團的管理工作。
郭孔豐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后在深圳、青島、天津、秦皇島、連云港、營口、廣州、上海、泉州、防城港、張家港等主要港口及武漢、岳陽、西安、成都等主要城市投資設立金龍魚老板了40多家工廠和20多家貿易公司,并塑造出金龍魚、口福、胡姬花等品牌。
郭孔豐社會公益
郭孔豐累計捐款救災和各項公益事業(yè)的開展金額超過1億多元,其中5200余萬元設立益海嘉里公益基金,累計資助了70000多人次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1500名西部貧困農村家庭孩子能夠繼續(xù)學業(yè);2500多名在校大學生獲得益海嘉里獎學金。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捐款2400余萬元抗震救災;2008年2月3日,通過商務部向遭遇了特大風雪冰凍災區(qū)安徽、湖北、湖南、廣西、貴州五省捐贈價值200萬元的金龍魚系列食用油。
從“豬仔”到“主宰”,進擊的東南亞華人
2020年9月金龍魚老板,金龍魚被批準在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
人們猛然發(fā)現(xiàn),我們做飯用的這桶油, 年營收竟然是妖股茅臺的2倍。
更讓人驚訝的是,金龍魚的老板郭鶴年不是中國人,而是一位馬來西亞華人,而且 金龍魚老板他已經(jīng)連續(xù)20年穩(wěn)居馬來西亞首富。
一個華裔,怎么就成了馬來西亞首富,還連續(xù)坐了20年?
仔細挖下去,你會感到更加震驚,因為根據(jù)福布斯2019的評選, 馬來西亞前50的富豪中,有37位是華人,而前10的富豪中,有9位是華人 。
馬來西亞并不是個例,在整個東盟五國中,除了新加坡外,幾乎都是這種情況金龍魚老板:
福布斯2019菲律賓前10大富豪中, 華人占了8席;
泰國10大富豪中, 有6位是華人 ;
2019印度尼西亞前10大富豪中, 有7位都是華人;
這些并不是個例,在某種程度上,華人幾乎控制著東南亞許多國家的經(jīng)濟命脈,根據(jù)維基百科的數(shù)據(jù):
在印尼,3%的華人掌握了印尼70%的財富;
在泰國,5%的華人掌握了泰國70%的財富;
在馬來西亞,25%的華人掌握了馬來西亞70%的財富;
他們的產業(yè)遍布各行各業(yè),甚至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yè)。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為什么成千上萬的華人會移民東南亞?為什么占據(jù)總人口比例并不大的他們能占據(jù)這么大的財富比例?華人憑什么?
01
全世界有233個國家和地區(qū),人口超過1億的,只有13個,不到6%;
人口超過3300萬的國家和地區(qū),只有41個,不到18%。
而3348萬,是東南亞的華人華僑總數(shù)。
沒錯,這是移民東南亞的中國人及他們的后代總數(shù)。
移民,聽起來是一個特別美好的詞。
但對東南亞的大部分移民來說,并非如此。
如今,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詞: 下南洋。
南洋,早期的定義比較精細,現(xiàn)在主要指東盟十國為主的東南亞廣大區(qū)域。
下南洋指的便是中國人到東南亞打工、經(jīng)商,乃至遷徙到東南亞等。
最為中國人所熟知的便是“契約華工”,也就是“賣豬仔”。
說來,這是一段無比辛酸的 歷史 。
1840年后,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均以失敗告終。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 條約規(guī)定,列強可以販運華工出洋。
于是,很多人成為了“契約華工”。也就是說,他們用出國后的工資作抵押,換取出國費用。
然而,彼時奴隸制相繼廢除,東南亞的種植園和錫礦需要大量工人,這些自愿出國的工人根本不夠。 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擄掠和拐賣華工到東南亞。
這些被賣身的華工,日子慘極了。
他們要面臨著自然的危險。
有人在橡膠園里割橡膠,日代叢林里,出沒著老虎、蝎子等有巨大威脅性的動物。
但更大的威脅,來自于人,也來自于他們不被當做“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那個說出來極度難聽的詞: 豬仔。
一個叫劉亞平的華工曾被賣身到煙草種植園,他這樣描述在那里的生活:
短短幾百字,道盡了日復一日的艱辛,這就是東南亞“契約華工”生活的真實寫照。
他們不能遲到早退,一旦發(fā)生便會被工頭打罵;
他們工作的時候不能穿衣服,只能圍一條浴巾遮羞;
他們每天要沖涼,有人用硫磺水沖涼后會感冒。一旦生病,沒有人幫忙醫(yī)治,種植園主礦主只會看著他們死去。
因為在這里,死掉一個,有十個來;死掉十個,便會再來一百個。
真正的命如草芥。
他們活在這里,唯一的盼望就是早點還完契約里的錢,為自己贖身。
但大部分時候,這是個奢望。
因為那里的薪資實在太過微薄,有人甚至連飯都吃不飽。
而在這種最絕望的環(huán)境下,一些人沾染上了惡習,那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不嫖不賭,飯碗跳舞 (不給飯吃)。
把微薄的薪資花在這些惡習上,還款就不可能。
絕大部分人的生命,就這樣在種植園、錫礦里因為勞累、疾病而終結。
據(jù)1902年清政府的文件,在東南亞的華人已經(jīng)達到400萬。
他們有早期自己下南洋的中國人,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于“賣豬仔”。
這是早期“華工”的艱苦生活。
02
19世紀70年代,一位旅居新加坡的英國人,留下來這樣的日記:
大約在大清早四點半鐘,皎潔的月光還在照耀著,當我沿路行走時,我很驚奇地看到,一個華人在路邊,在他那一小塊馬鈴薯地里,用鍬子猛力地挖著;
不久,又看到一個華人憑著月光,用鍬子翻土做壟。
聽起來很辛苦,但這已經(jīng)是那些在種植園、錫礦上日復一日用生命勞作的華工中的幸運兒。
因為他們堅持到了為自己贖身,而今雖辛苦,卻是自由的,是在為自己工作。
這當然有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是加倍努力的結果, 但很大程度上,也許要歸功于教育。
經(jīng)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寫過:“在印尼的華人社區(qū)里,不過走到哪,中國人都對知識的獲取保持著一種敬畏,盡管早期那些中國人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不識字的?!?/p>
在馬來西亞,1960年代, 華人數(shù)量占人口總數(shù)也不過35%,但華裔學生在工程專業(yè)拿到的文憑數(shù)量竟然以100:1超過了馬來西亞學生。
很多華人創(chuàng)業(yè)致富后,把孩子送到世界各地去學習。
即使是沒上幾年學的施至成,在白手起家把生意做起來后,還跑到馬尼拉的遠東大學學習一個商業(yè)相關的專業(yè)。
當然,最后因為生意太忙,只上了2年就退學了。
就是靠著這樣的精神, 華人以極少數(shù)的人口,占據(jù)著東南亞國家巨額的財富比例,他們的產業(yè)遍布各個領域:
小到民生,面粉、糧油;大到國家的關鍵性產業(yè),工業(yè)、金融、銀行業(yè)等等。
東南亞各地,都上演著諸如此類的華人史詩。
他們富甲一方,霸占了各國的富豪榜,也為推動東南亞的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當初背井離鄉(xiāng)的他們,也許不會想到,日后他們還會回歸故土,成為東南亞和中國之間穿針引線的人。
04
40年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為東南亞富豪們資金的回歸,打開了一扇大門。
彼時,剛剛經(jīng)歷十年動亂、貧困、走 社會 主義的中國,不被很多人看好,吸引資金困難重重。
但東南亞的華人們,成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
郭鶴年砸下5.3億美元,在彼時荒涼的“大北窯”,建起了北京的CBD國貿;
三林集團在中國投資15億美元;金光集團投資20億港元;正大是第一個來中國投資的東南亞華人企業(yè),也是在中國投資最大的東南亞華商。 類似這樣的企業(yè)還有很多。
很難說他們是顧念血脈,亦或是看到了中國的機會,又或是投資可能帶來的利益,但總之在中國急需資金的那個年代,他們的錢來了。
在那個年代,中國共引進了307億美元外資,其中有70%是華僑、港澳臺同胞和外籍華人投資的。
國務院特區(qū)辦公室主任何春霖曾經(jīng)感慨地說: 華僑、港澳臺同胞及外籍華人是投資中國大陸的先驅,是聯(lián)系中國與外國經(jīng)貿關系的“紅娘”。
而40年后的今天,昨天的中國-東盟經(jīng)貿合作情況暨第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等情況舉行發(fā)布會上,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表示, 今年東盟已經(jīng)成為了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而中國,已經(jīng)連續(xù)十年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沒有人能忽略那些曾經(jīng)背井離鄉(xiāng)的東南亞華人,在這其中所起的作用。
他們是真正穿針引線的人。
但還有一些華人,他們回來的身份,甚至都不是“華人”,而是“華僑”。
有人可能不知道“華人”和“華僑”的區(qū)別,華人是已經(jīng)加入別國國籍的有中國血統(tǒng)的人, 而華僑雖然生活在國外,但仍然是中國國籍。
比如印尼富豪林文鏡, 他從始至終保持著中國國籍,為此還放棄了加入印度尼西亞內閣的機會。
但要說愛國華僑之首,當屬陳嘉庚。
他不在任何一個富豪榜上,但絕對可以排到愛國華僑榜前列。
他出生在福建廈門集美區(qū)。1891年,17歲的他前往新加坡謀生,在父親開的米店工作。
此后,他一路做菠蘿種植、橡膠種植加工、米業(yè)、航運業(yè)等等。
但他一生賺的錢,幾乎全花在了中國。
1910年,36歲的他就開始支援辛亥革命和福建省財政;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帶領華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他帶領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等等組織。短短3年多,這個組織為中國籌了4億多元;
打仗的時候,寒衣、藥品、卡車,前線缺什么,他就送什么。他甚至專門投資建立了藥廠,直供前線。
但他最令人振奮的成就也許是教育。
早在1894年, 20歲的他就把父親給他成親和家用的2000銀元省下來,創(chuàng)辦了“惕齋學塾”。
后來,清朝統(tǒng)治被推翻。1912年,他又回到家鄉(xiāng)集美創(chuàng)辦了幼稚園、小學、中學、師范、集美學校水產科、商科等等。這些學校共同組成了集美學村。
他創(chuàng)辦和資助的學校有足足118所,最出名的是廈門大學。
1921年,他親自選址,并拿出400萬元籌建廈門大學,此后仍然不停地為學校提供經(jīng)費。
與此同時,他的公司不斷地遇到危機,1926年,橡膠價格暴跌,1929年經(jīng)濟危機,陳嘉庚的公司幾乎面臨破產。但他仍然在為這些學校提供經(jīng)費,沒有錢他就去變賣產業(yè)。
1932年, 一家外國大企業(yè)找到陳嘉庚,說愿意幫他拯救公司,條件是他停止資助廈大、集美等學校。
陳嘉庚拒絕了。
他說: 寧使企業(yè)收盤(倒閉),絕不停辦學校。
廈門大學
1934年,陳嘉庚算過一筆賬,他做實業(yè)30年,減去虧損,凈盈利1320萬元,但他創(chuàng)辦廈大、集美等學校卻花了1300萬元。
20萬元,這是這個富翁全家人30年的總花費。
去世時,他在遺囑中這樣寫道:
像陳嘉庚這樣的東南亞華僑還有很多,他們雖為了生活出走,但自始至終心中都裝著故土。
他們將星星點點的能量匯聚到他們曾經(jīng)生活過的這片土地上,和我們一樣支撐幫助著它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
尾聲
有人說,人類的 歷史 就是一部遷徙流動史。
大約4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走出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最終演化出了這個星球的主宰——人類。
此后,自然災害、戰(zhàn)火、工業(yè)革命、城市化進程...因為種種原因,人類從一個國家遷徙到另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遷徙到另一個地區(qū),一個城市遷徙到另一個城市。
這背后,不過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生存和繁衍。
時至今日,全球的華人華僑大概有4543萬, 而東南亞的華人華僑足足有3348萬,占了全部華人華僑的73.5%。
因為這3348萬華人華僑放在整個東南亞,其實并不算顯眼,只占總人口的6%。
那些曾背井離鄉(xiāng)的東南亞華人們,他們其中的一部分人永遠地留在了東南亞,和當?shù)厝私Y婚生子,融入當?shù)氐奈幕?,成了他們所處國家的一分子,再也沒有踏上回國這條路。
但他們中還有一部分人,在當?shù)厣罟ぷ?,以華人華僑的身份時刻關心著中國的發(fā)展,他們會回來尋根,會在中國遇到問題的時候施以援手:或資金,或發(fā)聲。
他們中也有一部分人,即便身處東南亞,卻從沒有一天忘記過自己是中國人。他們把自己掙的錢,全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
沒有經(jīng)歷過那個時代,沒有體會過他們的生活,今天的我們已經(jīng)很難去還原,背井離鄉(xiāng)做苦力,沒有什么文化的他們,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付出了怎樣的艱辛,才闖出了今天這片天。
我只希望,留在東南亞的他們,能被所在國溫柔以待;
想要回來的他們,我們同樣舉雙手歡迎。
關于金龍魚老板和金龍魚老板祖籍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