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勒蘇柯爾克孜水族館(克拉瑪依水族館)

北京魚缸批發(fā)市場2024-12-17 23:38:029.63 K閱讀0評論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719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是否還可用!

1、中國56個民族分別是什么?

本站是一個關(guān)于水族行業(yè)的一個網(wǎng)站,本文給大家介紹克孜勒蘇柯爾克孜水族館,和克拉瑪依水族館對應(yīng)的相關(guān)信息,希望對魚友有所幫助,謝謝關(guān)注我們祥龍魚場

本文目錄一覽:

中國56個民族分別是什么?

中國56個民族分別是?:

1、漢族 ? ? 總?cè)藬?shù):1,220,844,520

漢族,全稱大漢民族。原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jīng)》云:“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

”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占世界總?cè)丝诘?9%,分布于世界各地。

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cè)丝诘?2%;在臺灣,漢族占總?cè)丝诘?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cè)丝诘?5%和97%。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漢族民族服飾為漢服。

2、壯族 ? ?總?cè)藬?shù):16,926,381

壯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的先民是屬古代百越族群,與西甌、駱越有血緣遞承關(guān)系,是嶺南的土著民族。 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余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僮族”,后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云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jié)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jié)等,最隆重的節(jié)日莫過于春節(jié),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辍⑺驮畹鹊?。

壯族先民古駱越人曾創(chuàng)造過真正的文字,古駱越文字文物廣泛分布于駱越故地并且質(zhì)料多種多樣,發(fā)現(xiàn)地點多為古祭祀遺址。百越文自秦朝書同文后已失傳;古壯字為漢字邊旁組合成的方塊古壯字,現(xiàn)代壯文為拉丁壯字。壯族傳統(tǒng)服飾為壯服。

3、回族 ? ?總?cè)藬?shù):10,586,087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并同當?shù)氐臐h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間節(jié)日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又叫宰牲節(jié))、圣紀節(jié)、登霄節(jié)等。開齋節(jié)(也叫肉孜節(jié)),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yīng)封齋。解放后,國務(wù)院把開齋節(jié)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4、滿族 ? ?總?cè)藬?shù):10,387,958 ?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河北省、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以河北省北部最多,其次是遼寧省。在中國55個少數(shù)民族中僅次于壯族、回族居第三位。

滿族前身為女真族,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清朝以后,“女真”稱為“滿洲”,1911年辛亥革命后,滿洲族改稱滿族。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國。

明朝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lǐng)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后金。 1644年滿洲人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清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國日后版圖的基礎(chǔ)。

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二月二、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節(jié)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tǒng)體育活動。頒金節(jié)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jié)”。

5、維吾爾族 ? ?總?cè)藬?shù):10,069,346 ?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jié)”或“聯(lián)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過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漢人以及后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fā)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節(jié)日大都來源于伊斯蘭教,是用回歷來計算的。

維吾爾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肉孜節(jié)(即開齋節(jié))、庫爾班節(jié)(即古爾邦節(jié))和諾魯孜節(jié)。前兩個源于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jié)。

6、苗族 ? 總?cè)藬?shù):9,426,007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shù)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qū)的蚩尤部落。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jié)日較多,除傳統(tǒng)年節(jié)、祭祀節(jié)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guān)的節(jié)日,苗族有很多節(jié)日,但各地區(qū)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tǒng)節(jié)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7、彝族 ? ?總?cè)藬?shù):8,714,393 ?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后,以“彝”作為統(tǒng)一的民族名稱。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主要節(jié)日有十月年、火把節(jié)及區(qū)域性的節(jié)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tǒng)年,多在農(nóng)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在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jié)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8、土家族 ? ?總?cè)藬?shù):8,353,912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儆谥貞c市)。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shù)人通漢語,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聚居區(qū)還保留著土家語。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tǒng)節(jié)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jié)吃粽子。重陽節(jié)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jié)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

9、藏族 ? ?總?cè)藬?shù):6,282,187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xiàn)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tǒng)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guān)。藏族的民間節(jié)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jié)、浴佛節(jié)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10、蒙古族 ? ?總?cè)藬?shù):5,981,840 ?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jié)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是人們?yōu)榱藨c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澳沁_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11、侗族 ? ??總?cè)藬?shù):2,879,974 ?

侗族來源于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后,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xiàn)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侗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各地日期不一,節(jié)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主要節(jié)日有新婚節(jié)、架橋節(jié)、祭牛節(jié)、吃新節(jié)、花炮節(jié)等。侗族喜歡斗牛,每個村寨都飼養(yǎng)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12、布依族 ? ?總?cè)藬?shù):2,870,034 ?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shù)民族。布依族內(nèi)部自稱高度統(tǒng)一,因為是百越人后裔,所以布依族絕大部分都以“布依(布越)”自稱。“布”是“人、民族”之意,“依”即“越”,是布依族族名專稱?!安家馈本褪恰耙廊耍ㄔ饺耍钡囊馑迹唤夥徘?,布依人被漢族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

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上層知識分子經(jīng)過協(xié)商,一致要求統(tǒng)一用本民族共同自稱“Buxqyaix”的音譯“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真正體現(xiàn)了“名從主人”的原則。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tǒng)節(jié)日除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外,還有“了年節(jié)”、“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jié)”等,最隆重的節(jié)日是農(nóng)歷“六月六”。

13、瑤族 ? ?總?cè)藬?shù):2,796,003 ?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yōu)”等,因經(jīng)濟生活、居住地區(qū)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

14、白族 ? ?總?cè)藬?shù):1,933,510 ?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

15、朝鮮族 ? ??總?cè)藬?shù):1,830,929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qū)。朝鮮族的先民,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朝鮮半島逃荒進入中國東北的朝鮮人和后來淪陷時期日本從朝鮮半島強制遷徙過來的朝鮮人政治移民。

16、哈尼族 ? ??總?cè)藬?shù):1,660,932

據(jù)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現(xiàn)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jié))。還有火把節(jié)此外還有“栽秧節(jié)”(又稱“黃飯節(jié)”)和嘗新節(jié)兩個小節(jié)日。

17、黎族 ? ??總?cè)藬?shù):1,463,064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zhèn)等地,據(jù)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fā)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

18、哈薩克族 ? ??總?cè)藬?shù):1,462,588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shù)分布在甘肅阿克塞和青海等地。

19、傣族 ? ?總?cè)藬?shù):1,261,311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guān)于傣族的記載。

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不少節(jié)日與佛教活動有關(guān)。

20、畬族 ? ??總?cè)藬?shù):708,651

畬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里的客戶,傳說畬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汕尾深汕區(qū)、江西、安徽等省,多數(shù)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畬族自治縣。

其中廣東汕尾市深汕區(qū)鵝埠鎮(zhèn)紅羅畬族村 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21、傈僳族 ? ??總?cè)藬?shù):702,839 ?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后因戰(zhàn)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qū)定居下來。

22、東鄉(xiāng)族 ? ?總?cè)藬?shù):621,500 ?

東鄉(xiāng)族是十四世紀后半葉由聚居在東鄉(xiāng)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nèi),其中半數(shù)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xiāng)族自治縣。東鄉(xiāng)族開齋節(jié)又稱"爾德節(jié)",是東鄉(xiāng)族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23、仡佬族 ? ??總?cè)藬?shù):550,746 ?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wù)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余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jié)、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qū),少數(shù)散居于云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cè)丝?7%以上。

24、拉祜族 ? ??總?cè)藬?shù):485,966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匯,“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25、佤族 ? ??總?cè)藬?shù):429,709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改為現(xiàn)稱。

26、水族 ? ??總?cè)藬?shù):411,847 ?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qū)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jù)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fā)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為水族。

27、納西族 ? ?總?cè)藬?shù):326,295 ?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qū)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jù)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fā)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為水族。

28、羌族 ? ??總?cè)藬?shù):309,576

羌族現(xiàn)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guān)于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qū)。

29、土族 ? ??總?cè)藬?shù):289,565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余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yè)和農(nóng)業(yè),尤其精于養(yǎng)羊。“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jié)。

土族許多節(jié)日與宗教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節(jié)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并備有節(jié)日食品。

30、仫佬族 ? ??總?cè)藬?shù):216,257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shù)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jié)日較多。

31、錫伯族 ? ??總?cè)藬?shù):190,481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xiàn)多數(shù)居住在新疆、東北,內(nèi)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西遷節(jié)等。

32、柯爾克孜族 ? ??總?cè)藬?shù):186,708 ?

“柯爾克孜”是柯爾克孜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shù)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33、景頗族 ? ??總?cè)藬?shù):147,828 ?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fā)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qū)。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

34、達斡爾族 ? ??總?cè)藬?shù):131,992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黑龍江省,少數(shù)居住在新疆塔城縣?!斑_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

35、撒拉族 ? ??總?cè)藬?shù):130,607 ?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黑龍江省,少數(shù)居住在新疆塔城縣?!斑_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

36、布朗族 ? ??總?cè)藬?shù):119,639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時稱“樸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于居住的地區(qū)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意愿,統(tǒng)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tǒng)節(jié)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guān)。

37、毛南族 ? ??總?cè)藬?shù):101,192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huán)江縣上、中、下南山區(qū),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改名為今稱。

38、塔吉克族 ? ??總?cè)藬?shù):51,069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征,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F(xiàn)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余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縣。

39、普米族 ? ??總?cè)藬?shù):42,861

普米族的族源屬于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qū)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

40、阿昌族 ? ??總?cè)藬?shù):39,555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國云南境內(nèi)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后統(tǒng)稱為阿昌族。

41、怒族 ? ??總?cè)藬?shù):37,523 ?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

42、鄂溫克族 ? ??總?cè)藬?shù):30,875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

43、京族 ? ??總?cè)藬?shù):28,199 ?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xiāng)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

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jù)本民族意愿,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shù)人信仰天主教。傳統(tǒng)節(jié)日有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及唱哈節(jié)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jié)日是“唱哈節(jié)”(歌節(jié))。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筑物。

44、基諾族 ? ??總?cè)藬?shù):23,143 ?

基諾族聚居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xiāng)及其附近地區(qū)。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wù)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shù)民族?;Z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

傳統(tǒng)節(jié)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nóng)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jié)了,當?shù)厝朔Q“好希早”。

45、德昂族 ? ??總?cè)藬?shù):20,556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正式改名為德昂族?!氨例垺笔撬Q,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巖”。

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xiàn)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有潑水節(jié)、關(guān)門節(jié)、開門節(jié)、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guān)。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xí)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46、保安族 ? ??總?cè)藬?shù):20,074 ?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xí)慣與當?shù)鼗刈迓酝直环Q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jù)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

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chǎn)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jié)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47、俄羅斯族 ? ??總?cè)藬?shù):15,393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后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shù)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tǒng)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nèi)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xí)慣與前蘇聯(lián)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尤其以過“復(fù)活節(jié)”最為隆重。過節(jié)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48、裕固族 ? ??總?cè)藬?shù):14,378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qū),其余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qū)。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明初,陸續(xù)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

裕固族的節(jié)日習(xí)俗反映著本民族物質(zhì)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裕固族的幼兒剃發(fā)儀式別具特色,按照傳統(tǒng),裕固人家的小孩長到3歲時才第一次剃發(fā),屆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剪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節(jié)日習(xí)俗。

49、烏孜別克族 ? ??總?cè)藬?shù):10,569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

烏孜別克族主要節(jié)日有“圣紀節(jié)”、“肉孜節(jié)”、“古爾邦節(jié)”等,孜別克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當?shù)仄渌欧钜了固m教民族的節(jié)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jié)和古爾邦節(jié)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

50、門巴族 ? ??總?cè)藬?shù):10,561 ?

門巴族據(jù)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qū)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伴T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歷,節(jié)日也與藏族相同。節(jié)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

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qū)的所有寺廟念經(jīng)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51、鄂倫春族 ? ?總?cè)藬?shù):8,659

“鄂倫春”是鄂倫春族的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

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篝火節(jié)。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慶自己民族的節(jié)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xí)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52、獨龍族 ? ??總?cè)藬?shù):6,930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據(jù)本民族的愿望,正名為獨龍族?,F(xiàn)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于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xí)俗。

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jié)(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lián)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于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jié)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

53、赫哲族 ? ??總?cè)藬?shù):5,354 ?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

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jié)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nóng)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54、高山族 ? ??總?cè)藬?shù):4,009 ?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nèi)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包括十多個族群?!案呱阶濉边@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

高山族地區(qū)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jié)日很多。他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柏S年祭”又稱“豐收節(jié)”、“豐收祭”、“收獲節(jié)”等,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jié)日。

55、珞巴族 ? ??總?cè)藬?shù):3,682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qū)60萬珞巴族人?[8]??),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

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jié)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qū)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jié)為“調(diào)更谷乳術(shù)”節(jié)。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xí)慣。在印占區(qū),也有許多珞巴族同胞。

56、塔塔爾族 ? ??總?cè)藬?shù):3,556 ?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八枴币辉~原意為“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xiàn)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jīng)營商業(yè)和手工業(yè),信仰伊斯蘭教。塔塔爾族節(jié)慶、禮儀食俗同當?shù)仄渌叛鲆了固m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jié)”,又稱為“犁頭節(jié)”,多在春天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56個民族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水族館(克拉瑪依水族館) 朱巴利魚苗

佳木斯特有的少數(shù)民族是什么族

不太準確的說 是: 赫哲族

蒙古族現(xiàn)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qū)。人口480.6849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回族主要分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甘肅、青海、河南、新疆、云南、河北、安徽、遼寧、吉林、山東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城市。人口860.297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居中國五十五個少數(shù)民族的第三位。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qū)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人口459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jié)”或“聯(lián)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qū),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萬(1995年)。

苗族現(xiàn)在主要聚居于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廣西等省區(qū)的交界地帶。人口739. 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數(shù)民族中居第四位。

彝族現(xiàn)有人口657萬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壯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云南省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人口1700余萬(2005年)。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shù)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jīng)過協(xié)商,正式統(tǒng)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貴州省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貴州、云南、四川省的部分地區(qū)。人口二百五十四萬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的吉林、遼寧和黑龍江三省,少數(shù)散居在內(nèi)蒙古和內(nèi)地一些城市。人口為192.0597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國的朝鮮族是十七世紀時由朝鮮半島遷徙過來的。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qū)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shù)散居滿族。人口達982.11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中國55個少數(shù)民族中僅次于壯族居第二位。

侗族來源于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后,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F(xiàn)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湖南的新晃、靖縣、通道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

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云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qū)的山區(qū),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及四川涼山州。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

據(jù)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現(xiàn)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樂山之間地區(qū)新平、鎮(zhèn)源、墨江、元江、紅河等縣。

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區(qū)以及木壘、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及烏魯木齊等地,少數(shù)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縣。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zhèn)、保亭、樂東、東方、瓊中、白沙、陵水、昌江、宦縣等地

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后因戰(zhàn)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qū)定居下來。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僳僳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云南麗江、保山、迪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里、德昌等縣。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

畬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里的客戶,傳說畬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shù)與漢族雜居。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nèi)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包括了布農(nóng)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qū)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jù)測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fā)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為水族。現(xiàn)主要聚居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其余分部在獨山、荔波、都勻、榕江等縣和廣西北部地區(qū)的融安、南丹、環(huán)江等地。

東鄉(xiāng)族是十四世紀后半葉由聚居在東鄉(xiāng)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nèi),其中半數(shù)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xiāng)族自治縣。其余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甘肅的蘭州、定西地區(qū)和新疆、寧夏也有分布。

納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縣。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fā)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又分別稱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qū),少數(shù)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柯爾克孜族多數(shù)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烏什、阿克蘇、莎東、英吉沙、塔什庫爾干等地,還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龍江省富??h。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余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黑龍江省,少數(shù)居住在新疆塔城縣。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廣西羅城等縣,其余散居在羅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

羌族現(xiàn)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

布朗族是中國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縣和臨滄地區(qū)的雙江、永德、云縣、耿馬,思矛地區(qū)的瀾滄、墨江等縣。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qū)。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huán)江縣上、中、下南山區(qū),其余分布在廣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仡佬族即中國古代“僚人”,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guān)嶺等20多個縣,少數(shù)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guān)等縣。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xiàn)多數(shù)居住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沈陽、開原、義縣、北鎮(zhèn)、新民、鳳城、扶余、內(nèi)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潞西等縣。其余分布在盈江、龍陵等縣。

普米族的族源屬于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qū)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還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縣和鹽源縣。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征,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xiàn)百分之六十的塔克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余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貢縣、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和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等地。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寧、塔城、喀什、莎東、葉城、烏魯木齊等地。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后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shù)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tǒng)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烏魯木齊等地,內(nèi)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xiàn)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聚居于云南省潞西縣三臺山和鎮(zhèn)康縣軍弄等地,散居在德宏、保山、臨滄和思茅地區(qū)。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xí)慣與當?shù)鼗刈迓酝?,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jù)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內(nèi)大河家、列集一帶。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qū),其余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qū)。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xiāng)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其余分布在譚吉、紅坎、恒望及欽縣。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洛”、“曲洛”等。解放后根據(jù)本民族的愿望,正名為獨龍族。現(xiàn)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貢山獨龍河谷。

鄂倫春族主要分布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的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數(shù)散居于樺川、依蘭、富錦三縣和佳木斯市。

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的洛渝地區(qū),少數(shù)聚居于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一帶。

基諾族聚居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xiāng)及其附近地區(qū)。

漢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10. 42億(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

民族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后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qū)定居下來。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僳僳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云南麗江、保山、迪 慶、德宏、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的西昌、鹽源、木里、德昌等縣。

56個民族的特點,簡單說說

1、漢族、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2.5億余人,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獜R會,舞龍

2、鄂溫克族、鄂溫克族:分布在內(nèi)蒙古、和黑龍江,人口3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yè),有自己的語言?!Z鹿、爬犁

3、布依族、布依族:分布在貴族、云南等地,人口28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

4、羌族、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30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大白蕓豆是著名的特產(chǎn),有自己的語言?!颊?/p>

5、納西族、納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32萬余人,主要從事山地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獤|巴舞,臘染

6、毛南族、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0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善于飼養(yǎng)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jié)舞龍

7、獨龍族、獨龍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7萬余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fā)生盜竊現(xiàn)象。有自己的語言?!棯汖?zhí)?,烤烙?/p>

8、朝鮮族、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83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濉㈤L鼓舞

9、白族、 白族:分布在云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93萬余人,關(guān)于經(jīng)營農(nóng)業(yè),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10、阿昌族、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9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也很發(fā)達,尤其以善于打制長刀而聞名于世。有自己的語言?!刹?/p>

11、滿族、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1038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兼營漁牧業(yè),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炫?,薩滿舞,二貴摔跤

12、高山族、高山族:主要分布在臺灣省,其余少數(shù)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qū),人口約4000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和漁獵業(yè),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3、撒拉族、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3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藝也發(fā)達,有自己的語言

14、仫佬族、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2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15、塔吉克族、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5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yè),兼營農(nóng)業(yè),有自己的語言

16、水族、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4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17、塔塔爾族、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500余人,以經(jīng)營商業(yè)為主,兼營手工業(yè)和畜牧業(yè),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8、瑤族、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云南、廣東等地,人口279萬余人,主要從事山地農(nóng)業(yè),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jié)、長鼓舞

19、裕固族、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4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yè),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20、仡佬族、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云南等地,人口約55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有自己的語言?!谱髋疵讏F,地戲

21、彝族、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871萬余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⒐?jié)

22、錫伯族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9萬余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nóng)業(yè),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3、烏茲別克族、烏茲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yè),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4、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1006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25、佤族、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42萬余人,從事農(nóng)業(yè),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fā)舞

26、土族、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30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兼營畜牧業(yè),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窖笪瑁吲_會

27、土家族、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835萬余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于世,有自己的語言?!獢[手堂

28、畬族、畬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70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jīng)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29、普米族、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4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兼營畜牧業(yè),有自己的語言?!岛J笙,彈唱,集體舞

30、怒族、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3.7萬余人,主要從事山地農(nóng)業(yè),有自己的語言?!椗?,努寨

31、壯族、壯 族:分布在廣西、云南等地,人口1692萬余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壯錦”享譽海內(nèi)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32、苗族、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94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刺繡、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堤J笙,吊角樓

33、蒙古族、蒙古族:分布在內(nèi)蒙古、新疆等地,人口598萬余人,以畜牧業(yè)為主,兼營農(nóng)業(yè),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4、門巴族、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擅長編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5、珞巴族、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3600余人,主要從農(nóng)業(yè)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6、傈僳族、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70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系稐U

37、黎族、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46萬余人,以農(nóng)業(yè)為主,婦女精于紡織,“黎錦”“黎單”聞名于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虿裎?/p>

38、拉祜族、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8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39、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8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yè),兼營農(nóng)業(yè),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底嗪臀帐侄Y

40、景頗族、景頗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4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磕X縱歌,跳孔雀舞

41、京族、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2.8萬余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yè),兼營農(nóng)業(yè)和鹽業(yè),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42、基諾族、基諾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3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善于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43、赫哲族、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5萬余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谱黥~皮衣服,漁鄉(xiāng),善食生魚

44、哈薩克族、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6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yè),善刺繡,繡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繡

45、哈尼族、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66萬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鄂倫春族、鄂倫春族:分布在內(nèi)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8萬余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nóng)業(yè)。有自己的語言?!谱髅し?,篝火節(jié)

47、俄羅斯族、俄羅斯族:分布在內(nèi)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5萬余人,從事各種修理業(yè)、運輸業(yè)和手工業(yè),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诛L琴,烤面包

48、侗族、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8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兼營林業(yè),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xiāng)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49、東鄉(xiāng)族、東鄉(xiāng)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6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50、德昂族、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以善于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51、傣族、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6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筑藝術(shù),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兹肝?、夾籮飯,潑水節(jié)

52、達翰爾族、達斡爾族:分布在內(nèi)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3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兼營畜牧業(yè),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53、藏族、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628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yè),兼營農(nóng)業(yè),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匚瑁歼_拉宮

54、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5、保安族、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蚱ひ\、保安刀

56、回族、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國各地,人口1058萬余人?!づ#ㄓ拖?/p>

擴展資料: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jīng)中央政府調(diào)查統(tǒng)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

據(jù)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cè)丝谄伲s占全國總?cè)丝诘?.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shù)民族。 未識別民族人口為640101人。

55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2000年) ;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qū)60萬珞巴族人)。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56個民族》

世界歷史文化遺產(chǎn)有哪些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如民俗活動、表

演藝術(shù)、傳統(tǒng)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范圍包括:口頭傳統(tǒng),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tǒng)表演藝術(shù)(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

、雜技等);民俗活動、禮儀、節(jié)慶;有關(guān)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tǒng)知識和實踐;傳統(tǒng)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xiàn)形

式相關(guān)的文化空間。

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在長期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chǎn),是中華民族智慧

與文明的結(jié)晶,是聯(lián)系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chǔ)。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

文化生態(tài)發(fā)生巨大變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受到?jīng)_擊。加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迫在眉睫。

以下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共計518項):

一、民間文學(xué) (共計31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臺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云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云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zhèn)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臺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臺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酒泉市肅州區(qū)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

17 Ⅰ—17 走馬鎮(zhèn)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qū)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洼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chǎn)調(diào)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克孜勒蘇柯爾克孜

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聯(lián)民間

文藝家協(xié)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和布克賽爾蒙古自

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

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

聯(lián)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qū)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云南省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格薩(斯)爾》辦

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畬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32 Ⅱ—1 左權(quán)開花調(diào) 山西省左權(quán)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diào)民歌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36 Ⅱ—5 當涂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畬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咸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diào)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diào)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陜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巖花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

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 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

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 縣、樂都縣

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寧夏回族山花兒)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qū)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qū)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三江侗族

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shù)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shù)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diào) 江蘇省連云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巖市、福州市

(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

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臺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qū)、萬盛區(qū)

(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

(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

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diào) 貴州省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

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陜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陜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臺山佛樂 山西省五臺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sh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鄯善縣、哈密

(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 地區(qū)、麥蓋提縣

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qū)

105 Ⅲ—2 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陜北秧 陜西省綏德縣

歌、撫順地秧歌) 遼寧省撫順市

106 Ⅲ—3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Ⅲ—4 龍舞 重慶市

(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 四川省瀘縣

壇彩龍)

108 Ⅲ—5 獅舞 河北省徐水縣

(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 山西省襄汾縣

獅子、廣東醒獅)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 Ⅲ—6 花鼓燈 安徽省蚌埠市、鳳臺縣、潁上縣

(蚌埠花鼓燈、鳳臺花鼓燈、

潁上花鼓燈)

110 Ⅲ—7 儺舞 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

舞)

111 Ⅲ—8 英歌 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普寧英歌、潮陽英歌)

112 Ⅲ—9 高蹺 山西省稷山縣

(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蹺、苦水高高蹺) 甘肅省永登縣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陜西省安塞縣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陜西省洛川縣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119 Ⅲ—16 余杭滾燈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

120 Ⅲ—17 土家族擺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 Ⅲ—19 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qū)

(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四川省巴塘縣

123 Ⅲ—20 鍋莊舞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迪慶鍋莊舞、昌都鍋莊舞、玉 西藏自治區(qū)

樹卓舞)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熱巴舞 西藏自治區(qū)

(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125 Ⅲ—22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區(qū)

126 Ⅲ—23 苗族蘆笙舞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

山珠)

127 Ⅲ—24 朝鮮族農(nóng)樂舞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象帽舞、乞粒舞) 遼寧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 貴州省臺江縣

(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 Ⅲ—26 銅鼓舞 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云南省瑞麗市

131 Ⅲ—28 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內(nèi)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庫倫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136 Ⅲ—33 卡斯達溫舞 四川省黑水縣

137 Ⅲ—34 ?舞 四川省九寨溝縣

138 Ⅲ—35 僳僳族阿尺木刮 云南省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139 Ⅲ—36 彝族葫蘆笙舞 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40 Ⅲ—37 彝族煙盒舞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41 Ⅲ—38 基諾大鼓舞 云南省景洪市

142 Ⅲ—39 山南昌果卓舞 西藏自治區(qū)

143 Ⅲ—40 土族於菟 青海省同仁縣

144 Ⅲ—41 塔吉克族鷹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塔什庫爾干

塔吉克自治縣

四、傳統(tǒng)戲?。ü灿?2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145 Ⅳ—1 昆曲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江蘇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北京市

湖南省

146 Ⅳ—2 梨園戲 福建省泉州市

147 Ⅳ—3 莆仙戲 福建省莆田市

148 Ⅳ—4 潮劇 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

149 Ⅳ—5 弋陽腔 江西省弋陽縣

150 Ⅳ—6 青陽腔 安徽省青陽縣

江西省湖口縣

151 Ⅳ—7 高腔 浙江省衢州市、松陽縣

(西安高腔、松陽高腔、岳西高 安徽省岳西縣

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 湖南省辰溪縣、瀘溪縣、常德

152 Ⅳ—8 新昌調(diào)腔 浙江省新昌縣

153 Ⅳ—9 寧海平調(diào) 浙江省寧海縣

154 Ⅳ—10 永安大腔戲 福建省永安市

155 Ⅳ—11 四平戲 福建省屏南縣、政和縣

156 Ⅳ—12 川劇 四川省

重慶市

157 Ⅳ—13 湘劇 湖南省衡陽市

158 Ⅳ—14 廣昌孟戲 江西省廣昌縣

159 Ⅳ—15 正字戲 廣東省陸豐市

160 Ⅳ—16 秦腔 陜西省

161 Ⅳ—17 漢調(diào)桄桄 陜西省漢中市

162 Ⅳ—18 晉劇 山西省

163 Ⅳ—19 蒲州梆子 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

164 Ⅳ—20 北路梆子 山西省忻州市

165 Ⅳ—21 上黨梆子 山西省晉城市

166 Ⅳ—22 河北梆子 河北省

167 Ⅳ—23 豫劇 河南省

168 Ⅳ—24 宛梆 河南省內(nèi)鄉(xiāng)縣

169 Ⅳ—25 懷梆 河南省沁陽市

170 Ⅳ—26 大平調(diào) 河南省濮陽縣、滑縣、延津縣

171 Ⅳ—27 越調(diào) 河南省周口市

172 Ⅳ—28 京劇 中國京劇院

北京市

天津市

遼寧省

山東省

上海市

173 Ⅳ—29 徽劇 安徽省、黃山市

江西省婺源縣

174 Ⅳ—30 漢劇 湖北省武漢市

175 Ⅳ—31 漢調(diào)二簧 陜西省安康市

176 Ⅳ—32 泰寧梅林戲 福建省泰寧縣

177 Ⅳ—33 閩西漢劇 福建省龍巖市

178 Ⅳ—34 巴陵戲 湖南省岳陽市

179 Ⅳ—35 荊河戲 湖南省澧縣

180 Ⅳ—36 粵劇 廣東省文化廳

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民政事務(wù)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文化局

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市

181 Ⅳ—37 桂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182 Ⅳ—38 宜黃戲 江西省宜黃縣

183 Ⅳ—39 亂彈 浙江省臺州市、浦江縣

184 Ⅳ—40 石家莊絲弦 河北省石家莊市

185 Ⅳ—41 雁北耍孩兒 山西省大同市

186 Ⅳ—42 靈丘羅羅腔 山西省靈丘縣

187 Ⅳ—43 柳子戲 山東省

188 Ⅳ—44 大弦戲 河南省滑縣、濮陽縣

189 Ⅳ—45 閩劇 福建省福州市

190 Ⅳ—46 壽寧北路戲 福建省壽寧縣

191 Ⅳ—47 西秦戲 廣東省海豐縣

192 Ⅳ—48 高甲戲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93 Ⅳ—49 碗碗腔 山西省孝義市

(孝義碗碗腔)

194 Ⅳ—50 四平調(diào) 河南省商丘市、濮陽市

195 Ⅳ—51 評劇 天津市寶坻區(qū)

河北省灤南縣

遼寧省沈陽市

196 Ⅳ—52 武安平調(diào)落子 河北省武安市

197 Ⅳ—53 越劇 浙江省

上海市

198 Ⅳ—54 滬劇 上海市

199 Ⅳ—55 蘇劇 江蘇省蘇州市

200 Ⅳ—56 揚劇 江蘇省揚州市

201 Ⅳ—57 廬劇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202 Ⅳ—58 楚劇 湖北省

203 Ⅳ—59 荊州花鼓戲 湖北省潛江市

204 Ⅳ—60 黃梅戲 安徽省安慶市

湖北省黃梅縣

205 Ⅳ—61 商洛花鼓 陜西省商洛市

206 Ⅳ—62 泗州戲 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207 Ⅳ—63 柳琴戲 山東省棗莊市

208 Ⅳ—64 歌仔戲 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

209 Ⅳ—65 采茶戲 江西省贛州市

(贛南采茶戲、桂南采茶戲)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白縣

210 Ⅳ—66 五音戲 山東省淄博市

211 Ⅳ—67 茂腔 山東省高密市、膠州市

212 Ⅳ—68 曲劇 河南省

213 Ⅳ—69 曲子戲 甘肅省敦煌市、華亭縣

(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214 Ⅳ—70 秧歌戲 河北省隆堯縣、定州市

(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朔州 山西省朔州市、繁峙縣

秧歌戲、繁峙秧歌戲)

215 Ⅳ—71 道情戲 山西省右玉縣、臨縣

(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太康道 河南省太康縣

情戲、藍關(guān)戲、隴劇) 山東省萊州市

甘肅省

216 Ⅳ—72 哈哈腔 河北省清苑縣、青縣

217 Ⅳ—73 二人臺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河曲縣

河北省康保縣

218 Ⅳ—74 白字戲 廣東省海豐縣

219 Ⅳ—75 花朝戲 廣東省紫金縣

220 Ⅳ—76 彩調(diào)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221 Ⅳ—77 燈戲 重慶市梁平縣

(梁山燈戲、川北燈戲) 四川省南充市

222 Ⅳ—78 花燈戲 貴州省思南縣

(思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云南省玉溪市

223 Ⅳ—79 一勾勾 山東省臨邑縣

224 Ⅳ—80 藏戲 西藏自治區(qū)

(拉薩覺木隆、日喀則迥巴、日喀則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

南木林湘巴、日喀則仁布江嘎爾、

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瓊結(jié)卡卓扎

西賓頓、黃南藏戲)

225 Ⅳ—81 山南門巴戲 西藏自治區(qū)

226 Ⅳ—82 壯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227 Ⅳ—83 侗戲 貴州省黎平縣

228 Ⅳ—84 布依戲 貴州省冊亨縣

229 Ⅳ—85 彝族撮泰吉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

230 Ⅳ—86 傣劇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231 Ⅳ—87 目連戲 安徽省祁門縣

(徽州目連戲、辰河目連戲、南樂目 湖南省溆浦縣

連戲) 河南省南樂縣

232 Ⅳ—88 鑼鼓雜戲 山西省臨猗縣

233 Ⅳ—89 儺戲 河北省武安市

(武安儺戲、池州儺戲、侗族儺戲、 安徽省池州市

沅陵辰州儺戲、德江儺堂戲)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沅

陵縣

貴州省德江縣

234 Ⅳ—90 安順地戲 貴州省安順市

235 Ⅳ—91 皮影戲 河北省唐山市、邯鄲市

(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 山西省孝義市

影戲、復(fù)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 遼寧省瓦房店市

江漢平原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 浙江省海寧市

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湖北省潛江市

環(huán)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 廣東省汕尾市

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富

平縣、乾縣

甘肅省環(huán)縣

遼寧省凌源市

236 Ⅳ—92 木偶戲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漳州

(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 遼寧省錦州市

漳州布袋木偶戲、遼西木偶戲、邵陽 湖南省邵陽縣

布袋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 廣東省高州市、潮州市

戲、臨高人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 海南省臨高縣

阡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藥 四川省

發(fā)木偶戲) 貴州省石阡縣

陜西省

浙江省泰順縣

五、曲藝(共計46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237 Ⅴ—1 蘇州評彈 江蘇省蘇州市

(蘇州評話、蘇州彈詞)

238 Ⅴ—2 揚州評話 江蘇省揚州市

239 Ⅴ—3 福州評話 福建省福州市

240 Ⅴ—4 山東大鼓 山東省

241 Ⅴ—5 西河大鼓 河北省河間市

242 Ⅴ—6 東北大鼓 遼寧省沈陽市

黑龍江省

243 Ⅴ—7 木板大鼓 河北省滄縣

244 Ⅴ—8 樂亭大鼓 河北省樂亭縣

245 Ⅴ—9 潞安大鼓 山西省長治市

246 Ⅴ—10 京東大鼓 天津市寶坻區(qū)

247 Ⅴ—11 膠東大鼓 山東省煙臺市

248 Ⅴ—12 河洛大鼓 河南省洛陽市

249 Ⅴ—13 溫州鼓詞 浙江省瑞安市

250 Ⅴ—14 陜北說書 陜西省延安市

251 Ⅴ—15 福州伬藝 福建省福州市

252 Ⅴ—16 南平南詞 福建省南平市

253 Ⅴ—17 紹興平湖調(diào) 浙江省紹興市

254 Ⅴ—18 蘭溪攤簧 浙江省蘭溪市

255 Ⅴ—19 賢孝 甘肅省武威市、臨夏市

(涼州賢孝、河州賢孝)

256 Ⅴ—20 河南墜子 河南省

257 Ⅴ—21 山東琴書 山東省

258 Ⅴ—22 鑼鼓書 上海市南匯區(qū)

259 Ⅴ—23 紹興蓮花落 浙江省紹興縣

260 Ⅴ—24 蘭州鼓子 甘肅省蘭州市

261 Ⅴ—25 揚州清曲 江蘇省揚州市

262 Ⅴ—26 錦歌 福建省漳州市

263 Ⅴ—27 常德絲弦 湖南省常德市

264 Ⅴ—28 榆林小曲 陜西省榆林市

265 Ⅴ—29 天津時調(diào) 天津市

266 Ⅴ—30 新疆曲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昌吉回族自

治州

267 Ⅴ—31 龍舟說唱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

268 Ⅴ—32 鼓盆歌 湖北省荊州市

269 Ⅴ—33 漢川善書 湖北省漢川市

270 Ⅴ—34 歌冊 福建省東山縣

(東山歌冊)

271 Ⅴ—35 東北二人轉(zhuǎn) 遼寧省黑山縣、鐵嶺市

吉林省

黑龍江省海倫市

272 Ⅴ—36 鳳陽花鼓 安徽省鳳陽縣

273 Ⅴ—37 答嘴鼓 福建省廈門市

274 Ⅴ—38 小熱昏 浙江省杭州市

275 Ⅴ—39 山東快書 山東省

276 Ⅴ—40 烏力格爾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扎魯特旗、科爾

沁右翼中旗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

277 Ⅴ—41 達斡爾族烏欽 黑龍江省

278 Ⅴ—42 赫哲族伊瑪堪 黑龍江省

279 Ⅴ—43 鄂倫春族摩蘇昆 黑龍江省

280 Ⅴ—44 傣族章哈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281 Ⅴ—45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

自治州

282 Ⅴ—46 布依族八音坐唱 貴州省興義市

六、雜技與競技(共計17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283 Ⅵ—1 吳橋雜技 河北省吳橋縣

284 Ⅵ—2 聊城雜技 山東省聊城市

285 Ⅵ—3 天橋中幡 北京市

286 Ⅵ—4 抖空竹 北京市宣武區(qū)

287 Ⅵ—5 維吾爾族達瓦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288 Ⅵ—6 寧德霍童線獅 福建省寧德市

289 Ⅵ—7 少林功夫 河南省登封市

290 Ⅵ—8 武當武術(shù) 湖北省十堰市

291 Ⅵ—9 回族重刀武術(shù) 天津市

292 Ⅵ—10 滄州武術(shù) 河北省滄州市

293 Ⅵ—11 太極拳 河北省永年縣

(楊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 河南省焦作市

294 Ⅵ—12 邢臺梅花拳 河北省邢臺市

295 Ⅵ—13 沙河藤牌陣 河北省沙河市

296 Ⅵ—14 朝鮮族跳板、秋千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297 Ⅵ—15 達斡爾族傳統(tǒng)曲棍球競技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莫力達瓦達斡爾

族自治旗

298 Ⅵ—16 蒙古族搏克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299 Ⅵ—17 蹴鞠 山東省淄博市

七、民間美術(shù)(共計51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

300 Ⅶ—1 楊柳青木版年畫 天津市

301 Ⅶ—2 武強木版年畫 河北省武強縣

302 Ⅶ—3 桃花塢木版年畫 江蘇省蘇州市

303 Ⅶ—4 漳州木版年畫 福建省漳州市

304 Ⅶ—5 楊家埠木版年畫 山東省濰坊市

305 Ⅶ—6 高密撲灰年畫 山東省高密市

306 Ⅶ—7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 河南省開封市

307 Ⅶ—8 灘頭木版年畫 湖南省隆回縣

308 Ⅶ—9 佛山木版年畫 廣東省佛山市

309 Ⅶ—10 梁平木版年畫 重慶市梁平縣

310 Ⅶ—11 綿竹木版年畫 四川省德陽市

311 Ⅶ—12 鳳翔木版年畫 陜西省鳳翔縣

312 Ⅶ—13 納西族東巴畫 云南省麗江市

313 Ⅶ—14 藏族唐卡 西藏自治區(qū)

(勉唐畫派、欽澤畫派、噶瑪嘎孜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畫派)

314 Ⅶ—15 衡水內(nèi)畫 河北省衡水市

315 Ⅶ—16 剪紙 河北省蔚縣、豐寧滿族自治縣

(蔚縣剪紙、豐寧滿族剪紙、中陽 山西省中陽縣

剪紙、醫(yī)巫閭山滿族剪紙、揚州 遼寧省錦州市

剪紙、樂清細紋刻紙、廣東剪紙、 江蘇省揚州市

傣族剪紙、安塞剪紙) 浙江省樂清市

廣東省佛山市、汕頭市、潮

州市

云南省潞西市

陜西省安塞縣

316 Ⅶ—17 顧繡 上海市松江區(qū)

317 Ⅶ—18 蘇繡 江蘇省蘇州市

318 Ⅶ—19 湘繡 湖南省長沙市

319 Ⅶ—20 粵繡 廣東省廣州市、潮州市

(廣繡、潮繡)

320 Ⅶ—21 蜀繡四川省成都市

321 Ⅶ—22 苗繡 貴州省雷山縣、貴陽市、劍河

(雷山苗繡、花溪苗繡、劍河苗繡) 縣

322 Ⅶ—23 水族馬尾繡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

323 Ⅶ—24 土族盤繡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24 Ⅶ—25 挑花 湖北省黃梅縣

(黃梅挑花、花瑤挑花) 湖南省隆回縣

325 Ⅶ—26 慶陽香包繡制 甘肅省慶陽市

326 Ⅶ—27 象牙雕刻 北京市崇文區(qū)

廣東省廣州市

327 Ⅶ—28 揚州玉雕 江蘇省揚州市

328 Ⅶ—29 岫巖玉雕 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

329 Ⅶ—30 阜新瑪瑙雕 遼寧省阜新市

330 Ⅶ—31 夜光杯雕 甘肅省酒泉市

331 Ⅶ—32 金石篆刻 浙江省杭州市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

332 Ⅶ—33 青田石雕 浙江省青田縣

333 Ⅶ—34 曲陽石雕 河北省曲陽縣

334 Ⅶ—35 壽山石雕 福建省福州市

335 Ⅶ—36 惠安石雕 福建省惠安縣

336 Ⅶ—37 徽州三雕 安徽省黃山市

(婺源三雕) 江西省婺源縣

337 Ⅶ—38 臨夏磚雕 甘肅省臨夏縣

338 Ⅶ—39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四川省色達縣

339 Ⅶ—40 潮州木雕 廣東省潮州市

340 Ⅶ—41 寧波朱金漆木雕 浙江省寧波市

341 Ⅶ—42 樂清黃楊木雕 浙江省樂清市

342 Ⅶ—43 東陽木雕 浙江省東陽市

343 Ⅶ—44 漳州木偶頭雕刻 福建省漳州市

344 Ⅶ—45 萍鄉(xiāng)湘東儺面具 江西省萍鄉(xiāng)市

345 Ⅶ—46 竹刻 上海市嘉定區(qū)

(嘉定竹刻、寶慶竹刻) 湖南省邵陽市

346 Ⅶ—47 泥塑 天津市

(天津泥人張、惠山泥人、鳳翔泥 江蘇省無錫市

塑、浚

關(guān)于克孜勒蘇柯爾克孜水族館和克拉瑪依水族館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文章版權(quán)聲明:本站文章來之全網(wǎng),如有雷同請聯(lián)系站長微信xlyc002 ,轉(zhuǎn)載或復(fù)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

發(fā)表評論

快捷回復(fù):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評論列表 (暫無評論,9626人圍觀)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

目錄[+]

取消
微信二維碼
微信二維碼
支付寶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