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沒有光照會怎樣:魚缸沒有光照怎么養(yǎng)魚
原創(chuàng),龍門大佛的面相跟武則天的臉有關系嗎?
原創(chuàng)
龍門大佛的面相跟武則天的臉有關系嗎?
任見
目錄:
一,遺訓與偶像
二,漢化盧舍那
三,佛教被閹割
四,集權的標本
一,遺訓與偶像
假若佛教是一條河,在它的源頭,是沒有造像和偶像崇拜的。
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佛教的原意,是反對婆羅門的種姓制度。雖然釋迦牟尼本人未能免俗,稱自己為最高種姓的一分子,但他對婆羅門的背叛是明確的。
釋迦牟尼生前不許偶像崇拜,遺訓中重要的內容也是“不立偶像”。因此在在印度佛教史上,直到公元一世紀都是沒有偶像的。
公元前二百年左右的阿育王時代,印度寺院有佛座和雕塑了。但佛座上是空的??赡芩麄兿敫銈€偶像,怕違背了釋迦牟尼的遺訓,或者覺得他們的偶像太神圣了,怕描繪、塑造不好給褻瀆了??傊?,沒有。
最早的佛像當然是釋迦牟尼的。不在寺內,不在蓮花座上,在錢幣上。發(fā)現在今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一處古犍陀羅國遺址。
這枚古錢幣上的釋迦牟尼像,穿著希臘衣服,樣子也是希臘風味,像的周圍是希臘字母拼寫成的“佛陀”字樣。還有發(fā)掘出來的貌似古希臘人形象的早期佛像,骨瘦如柴、頭有光輪的苦行僧。
展開全文
這樣的情形至少說明,佛教向西傳播了,并且變味了。
這個很好理解,古希臘人是喜歡造像的。古希臘神祇眾多,并且諸神都是有藝術造像的。古希臘人中信奉佛教的,為了崇拜,反而背離佛教老祖宗釋迦牟尼的遺訓了。
中國新疆拜城的克孜爾千佛洞,修建于公元二至三世紀之間,佛的造像真正出現了。
“中國西域”的人比希臘人更喜歡“具象化”,好像一種宗教抽象化了他們沒有著落似的,他們得向同胞們指出:“呶,這個就是某某佛,這個就是某某佛,趴下,拜吧,伙計!”
具象化是較低層級的知識傳播的特征。小學和初中的知識都是具象的,讀到大學、研究生就不再具象了。
早期西域佛像是什么樣子的?西方人樣子的,專業(yè)人士稱其為“雅利安人”模樣,高鼻子,薄嘴唇,大下巴。這個已經有克孜爾千佛洞的早期造像佐證。
古代新疆土著居民是蒙古利亞人,東方厚嘴唇。他們沒有按照自己的模樣塑造佛像,而是按照西方人的模樣來塑造,這說明,在“陽關”之西,古人更認同佛教的“外來”性,“舶來”性。
厘清佛教造像的以上脈絡,是任見先生要論證其后“佛教東漸”過程中的“漢族化”,佛教東土造像的“漢人化”。
佛教在陽關之西,經歷了漫長的預熱和生長過程,東進以后,跟漢族地區(qū)的文化嫁接得非常不錯。
中華民族比古希臘人更喜歡膜拜泥胎,更喜歡“具象”的東西,君不見有的深山里一棵怪樹、一塊奇石、一個水坑甚至半拉碾盤前面就跪倒了一大片眾生嗎。
佛教逐漸中國化的同時,佛教造像逐漸漢人化。年深月久,誰也不覺得奇怪。有人就坑和泥,向善男信女們解釋說佛教的祖宗們有“千萬化身”,算是一種貌似文化的解讀吧。
其實,質疑佛教造像漢人樣貌的人少之又少,一般都覺得沒有什么不妥,或者根本想不到這個問題。再說,佛教都漢化了,造像不漢化,合適嗎!
漢化是逐漸的,也是清晰的,從敦煌石窟,到云岡石窟,再到龍門石窟,三大步跨欄的過程明白可見。
二,漢化盧舍那
龍門石窟的代表雕像盧舍那被漢化得最為徹底,鼻梁變低了,耳輪巨大了,漢族人心目中的“福相”出現了。實際上,盧舍那不姓盧,籍貫也決不在洛陽。
有人津津樂道,說洛陽龍門的盧舍那雕像是按照唐代女人武則天的樣貌弄成的。任見先生不想抬杠,但還是要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
盧舍那坐落在奉先寺。
有人不理解,那個大龕為什么叫奉先寺。原來是有寺在前面的,寺內的僧人負責祭掃寺后巨龕里的雕像,就這么簡單。
奉先寺系唐高宗李治為其父發(fā)愿建造的,他一上臺就開始干了。
當時,武則天是李治的秘密情婦不錯,但貞觀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李治即位時小武被送進感業(yè)寺做尼姑,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八月,小武入宮,作為一般宮女,服侍王皇后,直到永徽六年即公元655年武則天害死王皇后和蕭淑妃,自己上位,前后過去了六年時間。
武則天什么模樣,沒有照片留在世上,但史籍記載,其女兒太平公主“酷似”其母。
太平公主長啥樣?太平公主前額寬廣,顴骨突出,面孔呈倒三角形,腦中計策特多,一翻眼就是一個。
武則天認為女兒外貌和性格“皆類于己”,因而特別寵愛、特別厚待太平。查一下武則天給太平公主的封邑戶數和其他遠遠超過親王的待遇就知曉端底了。
“前額寬廣,顴骨突出,面孔呈倒三角形” ,是太平公主的臉相,也是她媽武則天的臉相——這是武則天自己落實過的事兒。
盧舍那大佛“前額寬廣,顴骨突出,面孔呈倒三角形”嗎?非也。
而且,六年,是個重要的時間跨度。
難道六年前開始雕鑿佛像,設計圖樣的時候,最高領導人說照著感業(yè)寺某個尼姑的樣貌干,并命令設計人員排著隊去感業(yè)寺看武尼姑的臉型身段?
難道在武則天上位之前的六年時間里,最高領導人命令雕鑿指揮部一干人等去照著宮內排第三位的武大姐的臉型身段設計造像?
你覺得李治會這么做,任見先生則堅持認為其可能性為零。
別說六年前開始設計時已經有了盧舍那的漢人化樣圖,便是六年時間過去,已經雕鑿得差不多了,再行修改,修改成武則天的“倒三角形”臉,也已很難了矣。
你若是雕鑿指揮長,你覺得干了六年已然成型的雕像很好修改嗎?
超級巨大的造像工程,一開始的勘察地形、設計圖紙定然十分周詳,人物相貌定然都預先畫成了,也向皇上報批了。否則,在整體石山上鑿建佛像,一邊鑿一邊改,那是戲耍,弄不成的。
盧舍那不男不女的相貌,本身就是“中國佛”的“非性別” 、“無性別”特征的突出體現,這是其設計和建造者最大的成功之處。
結論是,作為石質雕像,盧舍那佛的樣貌與“倒三角形”臉的武則天沒有關系。
那么,武氏為奉先寺捐款是怎么回事?
武氏在洛陽專權時,盧舍那佛已是撂在那里二十二年的爛尾工程。一直爛尾非常不美,武氏又因為面首關系整天裝著信佛,便帶頭捐款支持,在京的公務員們響應,盧舍那佛龕與奉先寺院得以最后完成。
任見先生說武氏因為面首關系整天裝著信佛是有根據的。
武氏想讓面首暢行無阻地出入后宮,沒有理由啊,太平公主深知其母,獻計讓其面首做和尚,主持白馬寺工作并主持后宮佛像的建造工作。這樣,很便利了。這樣,武氏能不“信佛”嗎?
武氏心里是不是信佛,你查一下漫長無盡的“武氏殺人錄”便知端底。
盧舍那不是按照武氏的樣貌雕鑿的,為什么有人虛構武則天與盧舍那的關系呢?有個曼妙的漢語詞匯叫做“移花接木”,思考一下吧。
三,佛教被閹割
在佛教的起源地尼泊爾及印度,早期的寺院都是“圓”的,中間是座塔,信徒們居住在周圍,繞著修行。
佛教進入東土,高貴啊,要住高檔居所。中國什么居所高檔?四合院。
中國的寺院都是四合院樣式的,多進樣式的。四合院什么意思?集權和等級啊。
上世紀八十年代任見先生在北京大學讀研究生,去胡同里玩,常??吹健疤炫?a href="/blog/tags-3042.html" target="_blank" class="keywordlink">魚缸石榴樹”的歷史老景兒,這便是老北京常??湟乃暮显豪锏年愒O和情趣。
四合院像是一個Box,為什么要造這個Box,因為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在一座全封閉式四合院里四世同堂,其樂融融。據說只有在那樣的境界里,才知道什么叫天倫之樂,以及什么叫大隱隱于市。
山西的喬家大院占地八千七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積三千八百多平方米,包含六個大院,十九個小院,三百一十三間房屋。外觀上,大院三面臨街,不與周圍其他民宅相連,是座城堡式的建筑。它的四周就是全封閉的高墻。其外墻高逾八米,你繞著那深灰色的磚墻走一圈,就會發(fā)現,整個建筑群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沒有開一扇窗戶!
中國有許多古舊大院,它們除了建筑四平八穩(wěn)的特點之外,無一例外地,全都是封閉式的等級式的建筑群落。
中國遺留的衙署、王府,都是四合院結構;《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也應該是座風花雪月的大四合院的模樣;故宮,其實也是四合院的翻版與擴張,那不過是供皇帝居住的超大規(guī)模的四合院而已。
四合院的墻,嚴絲合縫,均不向外開窗,即或有一扇兩扇采光的窗戶,也很高,很小;于是,門是全院唯一的對外通道,通常都不寬闊。如果是較大的門,也要在門上,再開一小門出入。
四合院內的天地不僅在空間概念上是有限的,在情感概念上也同樣。
四合院的上房是老太爺居住的,居高臨下,其他房屋一概匍匐于下。
對于異體的排斥,對于外人的戒備,對于等級的尊崇,對于長輩的馴服,便是“院中人”的特征。
當然,“院中人”常常小心眼而缺乏大氣,對圍墻之外的一切,那種拒絕感,那種警懼感,那種不信任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反應了。
缺乏平等,缺乏流動,生活空間的狹小使人的視野受到限制,終年生活在等級之中,因循守舊,老人統(tǒng)治,人情社會,道德主義,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性質了。
以四合院為例,來觀察它身上包含的民族思維與民族性格的某些取向,是否可以從中找出閉關鎖國政策的深層原因呢?
即若今天,中國的大城市,交通擁堵,整治無果,大院、超大院過多,再弄幾個保安死死把起門來,也不能不說是交通難以暢達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合院反映了“一勞永逸”的茍安思想,“一襲千載”的傳承需要,“惟我獨尊”的封閉性和“內斂自固”的防守性。
不過,歷朝歷代都在防,防,防,到頭來還是防不勝防!
住在這種封閉的院落里,只有天井那么大小的活動空間,世世代代“坐井觀天”下來,你能指望院中人生出冒險、探索、沖決、開拓的勇氣嗎?
四合院也見證中華民族是一個安于已成而非企望開拓的民族,或者說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它不想“走出去”斂取外財,只想在里面享受等級大福。
佛教是集權和等級的嗎?不是。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佛教,正是為了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等級制度。
佛教的基本教義建立在苦、集、滅、道“四諦” 的理論基石之上。任見先生詮釋一下:人生一切皆苦, 苦根在人一身, 滅苦到達涅槃, 苦修走向凈化。
修行要修到什么程度?明了“三世因果”、“六道輪回”, 進入“常、樂、我、凈”的無量佛國。
通俗化的講經者,詮釋佛教教義為“三大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再來詮釋一下,萬物均無永恒,萬物均無實體,因而“生”無意義,要擺脫七苦八難,進入極樂世界,靈魂則得以安寧。
世界變幻莫測,人生飄渺無定,世俗的一切都是虛無的,應當厭棄的,惟有佛國樂土,才是真正的歸宿。
對任何人來講,均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就是平等。
四合院里有平等嗎?沒有。
佛走進東土,住進四合院一樣的寺廟,實際上是被按進集權窠臼了。
在集權本質和等級內涵之下,佛教“平等、普度”的宗旨已被拋棄了。
四,集權的標本
龍門奉先寺內的造像,計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二供養(yǎng)人。
佛盧舍那最大,其坐高為17.14米,其余弟子——迦葉、阿難,文殊、普賢,多聞、增長,金剛力士,雖為立姿,高度卻依次遞減,菩薩高13.25米,天王高10.50米,力士高9.75米,二供養(yǎng)人最為矮小,僅有6米。
你看出來了,高下差別判然不同,尊卑等級顯而易見。
群雕設計、雕工處理方面的等級差別也十分突出。
主尊有頭光、身光層層擴散,胸前的衣紋也是對稱的半圓以烘托面部——中心的中心。兩旁依次下列的人物,其神情、動作也無不對本尊盧舍那做出各種各樣的呼應,尤其是文殊、普賢這對菩薩,面部略嫌呆板,身姿也略輸僵硬,這是為了突出主尊盧舍那。
一龕之內,人物群體主次分明、等級森嚴。
如此布局,在佛經中是找不到根據的,佛祖釋迦牟尼與他的弟子的關系也只是師徒關系,師傅比徒弟地位高,也不是高到了了不得的地步。
因為佛教的本諦是“平等”的,無論是乞丐還是國王,是販夫還是走卒,一樣地沉浮在無邊“苦?!敝校粯拥匦枰盎仡^是岸”。
等級森嚴、主次分明、尊卑有序、高下有別的“奉先寺格局”,注腳在哪里?不在別處,就在中國的社會性上。
“奉先寺格局”與宗法專制下的集權社會處處相契、重重相合,是中國集權制度的一個絕妙的縮影。
奉先寺是一個世俗的“家庭”。 居中是家長,左右是兒子,往下是妻妾、家丁、護院、奴仆。
奉先寺是一個世俗的“朝廷”。 真命天子高高在上,恭侍兩側的是一老一少左右丞相,迦葉飽經風霜、老成持重,阿難溫馴文靜、樸實謙遜。
文殊、普賢著艷服,佩寶飾,自然是皇后、嬪妃。多聞、增長神貌嚴峻、披掛鎧甲、手托寶塔、腳踩夜叉,二力士目眥盡裂、赤膊上陣、其狀咄咄、其勢洶洶,則是幾位勇猛威武的將士,隨時準備為朝廷效力,為皇上捐軀。
集權宗法的內核——家長制、等級制等等特征在奉先寺內是何等地充分而又突出!
奉先寺濃厚的世俗家庭氣息、集權王朝色彩與佛教“出家”、“絕世”的精義、要旨是水火不容、相逆相背的。
退到可見更寬更大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開闊地,就會發(fā)現集權法則對一千多年前石窟開鑿者們的潛意識的左右了。
當然從另一方面說,也得佩服古人在造像膜拜方面的聰明與機巧——將勢同冰炭的兩個極端渾然相柔,壓進一龕,障礙了多少人的眼睛,限制了多少人的腦筋。
洛陽龍門石窟,使多少人為之頻頻地回眸與久久地思索。
然而,千秋百代以來,因為其憑佛而生,借佛而在,很大程度上障礙了人們的眼睛,限制了人們的腦筋。
需要指出的是:站在洛陽龍門,僅僅看到“佛”的人太多太多。奉先寺乃至龍門石窟的“等級”觀念至今仍在不知不覺地朝前來參觀的每一個人的潛意識里滲透。
這就是任見先生看到的奉先寺,石頭奇跡,等級群像,集權標本。
1997-10-17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