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戰(zhàn)艦巨炮對戰(zhàn)現(xiàn)代飛行器是什么電影(古代戰(zhàn)艦火炮射程)
溫馨提示:這篇文章已超過647天沒有更新,請注意相關的內(nèi)容是否還可用!
符合提問古戰(zhàn)艦巨炮對戰(zhàn)現(xiàn)代飛行器是什么電影的影片古戰(zhàn)艦巨炮對戰(zhàn)現(xiàn)代飛行器是什么電影:《聯(lián)合艦隊》《PQ-17艦隊》《中途島之戰(zhàn)》《血拼大西洋》《獵殺U-571》《男人們古戰(zhàn)艦巨炮對戰(zhàn)現(xiàn)代飛行器是什么電影的大和號》《俾斯麥艦殲滅戰(zhàn)》
本站是一個關于水族行業(yè)的一個網(wǎng)站,本文給大家介紹古戰(zhàn)艦巨炮對戰(zhàn)現(xiàn)代飛行器是什么電影,和古代戰(zhàn)艦火炮射程對應的相關信息,希望對魚友有所幫助,謝謝關注我們祥龍魚場。
本文目錄一覽:
求幾部好看的海戰(zhàn)電影 最好是場面宏大一點,以大艦巨炮的戰(zhàn)列艦為主的
符合提問古戰(zhàn)艦巨炮對戰(zhàn)現(xiàn)代飛行器是什么電影的影片古戰(zhàn)艦巨炮對戰(zhàn)現(xiàn)代飛行器是什么電影:
《聯(lián)合艦隊》
《PQ-17艦隊》
《中途島之戰(zhàn)》
《血拼大西洋》
《獵殺U-571》
《男人們古戰(zhàn)艦巨炮對戰(zhàn)現(xiàn)代飛行器是什么電影的大和號》
《俾斯麥艦殲滅戰(zhàn)》
《拯救大兵瑞恩》諾曼底登陸的問題
諾曼底登陸戰(zhàn)役
日期:1944年6月6日 - 1944年8月25日
地點:法國諾曼底
行動代號:霸王
參戰(zhàn)方:
美國、英國、加拿大、自由法國、波蘭
納粹德國
戰(zhàn)區(qū)地圖
諾曼底登陸位置圖
指揮官
盟軍: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總司令)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陸軍)
伯特倫·拉姆齊 (海軍)
阿瑟·威廉·特德 (空軍)
奧馬爾·布拉德利 (美國第1集團軍)
米利·鄧普賽 (英國第2集團軍)
鄧肯·格雷尼姆 (加拿大第1集團軍)
德軍:
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 (西線總司令)
埃爾溫·隆美爾 (B集團軍)
弗雷德里?!ざ酄柭?(第7集團軍)
雙方兵力:
盟軍:2,876,000 (7月25日)
德軍:1,380,000(7月23日)
傷亡
美國: 29,000 人陣亡, 1,016,00人受傷或失蹤;
英國: 11,000人 陣亡, 54,000 人受傷或失蹤;
加拿大: 5,000人 陣亡, 13,000 人受傷或失蹤;
法國: 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蹤
德國:23,019人 陣亡, 67,060人 受傷,198,616人 失蹤或被俘
諾曼底登陸戰(zhàn)役發(fā)生在1944年6月6日6時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zhàn)場發(fā)起的一場大規(guī)模攻勢。這次作戰(zhàn)行動的代號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zhàn)役盟軍計劃在1944年6月6日展開,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后結束。雖然這場戰(zhàn)役離現(xiàn)在六十五年,但諾曼底戰(zhàn)役仍然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zhàn),牽涉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諾曼底。
在諾曼底戰(zhàn)役中作戰(zhàn)的盟軍主要由加拿大、英國及美國組成,但在搶灘完成后,基本上只有法國及波蘭也有參與這場戰(zhàn)役,而當中的士兵有來自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希臘、荷蘭和挪威等。
進攻諾曼底在登陸的前一天晚上展開,空降兵空降作戰(zhàn)、大規(guī)模的空中轟炸。而兩棲登陸戰(zhàn)則在6月6日早上開始。在登陸前,“D-Day”的軍隊主要部署在英格蘭南部沿海地區(qū),尤其在樸茨茅斯。諾曼底戰(zhàn)役持續(xù)了超過2個月,最終,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并在8月25日 ,解放巴黎,宣告結束諾曼底戰(zhàn)役。
[編輯本段]盟軍的準備
PICTURE自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lián)后(巴巴羅薩作戰(zhàn)),蘇聯(lián)紅軍便一直單獨地在廣大的歐洲大陸上與德軍作戰(zhàn),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zhàn)場對納粹德國實施戰(zhàn)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zhàn),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略登陸作戰(zhàn)。對于蘇聯(lián)的建議,英國的響應只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迪耶普戰(zhàn)役)。
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決定于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zhàn)場。盟軍立即開始制定登陸計劃,首先確定登陸地點,根據(jù)歷次登陸作戰(zhàn)的經(jīng)驗教訓,登陸地點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要在從英國機場起飛的戰(zhàn)斗機半徑內(nèi),二航渡距離要盡可能短,三附近要有大港口。那么從荷蘭符利辛根到法國瑟堡長達480千米的海岸線上,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qū)較為合適: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再進一步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于展開大部隊,最先被否決。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yōu)點是距英國最近,僅33千米,而且靠近德國本土;缺點是德軍在此防御力量最強,守軍是精銳部隊,工事完備堅固,并且附近無大港口,也缺乏內(nèi)陸交通線,不利于登陸后向縱深發(fā)展。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優(yōu)點一是德軍防御較弱,二是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公里。幾經(jīng)權衡比較,盟軍選擇了諾曼底,于1943年6月26日起制定具體計劃,以君主為作戰(zhàn)方案的代號,以海王為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
為實施這一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其中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空降師,約153萬人。海軍投入作戰(zhàn)的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zhàn)斗艦只包括13艘戰(zhàn)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nèi)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余艘運輸船??哲娮鲬?zhàn)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zhàn)斗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為此,盟軍的空襲由轟炸德國的工業(yè)區(qū)轉變成轟炸德國的交通線(后期根據(jù)德國的記載,由于盟軍對德的轟炸,是修建大西洋堡壘的進度一再變慢,甚至有些修建大西洋堡壘的工人被迫去修建鐵路)在D日前夕 這些轟炸機又轟炸了海灘的防御設施,只是由于探路人的失誤使這些轟炸沒起到什么作用。
欺騙
戰(zhàn)略欺騙,使得德軍統(tǒng)帥部判斷錯誤,不僅保障了登陸作戰(zhàn)的突然性,還保證了戰(zhàn)役順利進行,對整個戰(zhàn)役具有重大影響。盟軍通過??哲姷淖坑谐尚У难饎樱晒\用了雙重特工、電子干擾,以及在英國東南部地區(qū)偽裝部隊及船只的集結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使德軍統(tǒng)帥部在很長時間里對盟軍登陸地點、時間都作出了錯誤判斷,甚至在盟軍諾曼底登陸后仍認為是牽制性的佯攻,這就導致了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費在加萊地區(qū),而在諾曼底則因兵力單薄無法抵御盟軍的登陸。同時,還找到一個和蒙哥馬利長得極像的叫詹姆斯的人在北非冒充蒙哥馬利,使得隆美爾以為蒙哥馬利一直在北非。
演習及防備
逼真的戰(zhàn)前訓練,由于登陸作戰(zhàn)是一種極為復雜的作戰(zhàn)樣式,盟軍在登陸前對參戰(zhàn)部隊的組織和行動進行了反復多次近似實戰(zhàn)的模擬演練,以使部隊盡快掌握相關的作戰(zhàn)技能,提高了部隊戰(zhàn)斗力。戰(zhàn)后參戰(zhàn)人員對戰(zhàn)前訓練及訓練基地給予了高度評價。
盟軍的進攻計劃
戰(zhàn)役目的是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zhàn)略性登陸場,為開辟歐洲第二戰(zhàn)場最終擊敗德國創(chuàng)造條件。戰(zhàn)役企圖是在諾曼底登陸,奪取登陸場,在登陸的第12天,把登陸場擴展到寬100公里,縱深100公里。計劃首先在登陸場右翼空降2個美國傘兵師,切斷德軍從瑟堡出發(fā)的增援,并協(xié)同登陸部隊奪取猶他灘頭;在左翼空降1個英國傘兵師,奪取康恩運河的渡河點。然后首批登陸部隊8個加強營在5個灘頭登陸,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后,后續(xù)部隊上岸,右翼先攻占瑟堡,左翼向康恩河至圣羅一線發(fā)展,掩護右翼部隊的攻擊;第二階段攻占岡城、貝葉、伊濟尼、卡朗坦,第三階段攻占布勒塔尼,向塞納-馬恩省河推進,直取巴黎。
英軍戰(zhàn)區(qū)(第二軍團)
?第6空降師空投到登陸地區(qū)的左翼地區(qū),奪取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
?第3步兵師及第27裝甲旅進攻寶劍海灘。
?第50步兵師第8裝甲旅登陸黃金灘頭。
?加拿大第3步兵師及加拿大第2裝甲旅登陸朱諾海灘。
美軍戰(zhàn)區(qū)(第一軍團)
?第1步兵師及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游騎兵部隊負責進攻奧克角。
?第4步兵師及第90步兵師在猶他海灘登陸。
?第101空降師在猶他海灘后方空降,支持登陸部隊。
?第82空降師負責攻擊小鎮(zhèn)圣-梅爾-艾格里斯。
海軍的參與
海軍編為兩個特種混合艦隊:
1、西部艦隊,主要由美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zhàn)列艦,10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280艘其它軍艦,1700多艘登陸艦艇,司令為美國海軍少將柯克,在貝爾法斯特集結,由美國戰(zhàn)術空軍第9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3個編隊:U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4步兵師在猶他灘頭登陸,O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1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B編隊負責運送美軍第29步兵師在奧馬哈灘頭登陸。
2、東部艦隊,主要由英國軍艦組成,共3艘戰(zhàn)列艦,13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302艘其它軍艦,2426艘登陸艦艇,司令為英國海軍少將維安,在格里諾克集結,由英國戰(zhàn)術空軍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掩護。下轄4個編隊:G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50步兵師在黃金灘頭登陸,J編隊負責運送加拿大第3步兵師在朱諾灘頭登陸,S編隊負責運送英國第3步兵師在寶劍灘頭登陸,L編隊負責運送第二梯隊英國第7裝甲師在黃金灘頭登陸。
海軍還以7艘戰(zhàn)列艦,2艘淺水炮艦,24艘巡洋艦,74艘驅逐艦組成五個艦炮火力支持大隊,為五個灘頭提供艦炮火力支持。
[編輯本段]德軍的準備工作
1944年5月,德軍在東線蘇聯(lián)戰(zhàn)場有179個師又5個旅,約占德軍總兵力的65%。在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只有歸西線總司令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指揮的58個師,其中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zhàn)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西線司令部所屬的58個師,編為兩個集團軍群,共四個集團軍。B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隆美爾指揮,駐守法國北部,共39個師是西線德軍的主力。下轄第15集團軍,司令是薩爾穆特上將,駐加萊,擁有包括14個海防師,4個步兵師,5個裝甲師在內(nèi)共23個師;第7集團軍,司令是多爾曼上將,駐布列塔尼半島,擁有包括8個海防師,5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在內(nèi)共14個師。G集團軍群,由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指揮,駐守法國盧瓦河以西地區(qū),共有19個師。下轄第1集團軍,司令為謝瓦萊里中將,駐比利時,共10個師;第19集團軍,司令為松德施泰因中將,駐法國南部,共9個師。
西線德軍裝甲部隊總共有10個裝甲師和3個重型坦克營,其中6個裝甲師是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而且德軍統(tǒng)帥部認為坦克不適宜于在海灘使用,所以部署在海灘附近地區(qū)的裝甲部隊僅有駐卡昂的第21裝甲師,只有127輛四號坦克和40輛III型自行坦克突擊炮。
海軍兵力為驅逐艦5艘,潛艇49艘,遠洋掃雷艦6艘,巡邏艦116艘,掃雷艇309艘,魚雷艇34艘,炮艇42艘,總共才561艘中小軍艦,實力非常弱小。
空軍為第3航空隊,作戰(zhàn)飛機約450架,其中戰(zhàn)斗機160架。與盟軍作戰(zhàn)飛機數(shù)目相比,處于1∶30的絕對劣勢。在諾曼底地區(qū)守軍為第7集團軍所屬的6個師又3個團,其中3個海防師,戰(zhàn)斗力較弱;2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戰(zhàn)斗力稍強;3個團是2個獨立步兵團和1個傘兵團,總兵力約9萬人。防御工事也比較薄弱,只構筑了若干鋼筋混凝土的獨立支撐點,大部分工事都是野戰(zhàn)工事,縱深也只設置了少量防空降障礙物。1944年3月德軍部署在法國的裝甲部隊只有一個滿員的裝甲師,即第21裝甲師。希特勒1944年4月判斷諾曼底將是盟軍的登陸地點,要求加派兵力,隆美爾根據(jù)這一指示,將原駐圣洛的第352步兵師調(diào)到諾曼底,正是這個新調(diào)來的精銳師給在"奧馬哈"灘頭的美軍帶來滅頂之災。
德國為抗擊盟軍的登陸,早在1941年12月起就開始構筑沿海永久性防御工事。
1942年7月20日,希特勒下令從挪威北部至西班牙海岸構筑由1.5萬個堅固支撐點組成的防線,也就是所謂的大西洋壁壘,希特勒要求在1943年5月1日之前完成,實際上直到1944年5月,除加萊地區(qū)外,在960公里廣闊海岸線上,只修筑了少數(shù)相距遙遠的零星支撐點,在塞納-馬恩省河以東地區(qū)完成了68%,塞納-馬恩省河以西地區(qū)僅完成了18%。海岸 炮兵方面,德軍部署在法國西部沿海地區(qū)的大口徑火炮主要有:格里角地區(qū)有4門280毫米和3門381毫米岸炮、維梅納地區(qū)有3門305毫米岸炮、??ㄌ匚鞑康貐^(qū)有3門406毫米岸炮。而由于盟軍情報機關的卓越努力,使德軍最高統(tǒng)帥部認為挪威將是盟軍優(yōu)先奪取的地區(qū),反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挪威沿海修建了350座可部署88毫米到381毫米火炮的炮臺。此外,德國還有一項優(yōu)先建設的工程是海峽群島設防工程,至1944年共建成11座配備38門210毫米至305毫米火炮的炮臺,這一工程在戰(zhàn)略上毫無意義,只是浪費了大量寶貴的人力物力。
因此被德國宣傳部門大肆渲染的大西洋壁壘,實際只是徒有虛名而已。倒是隆美爾元帥就任B集團軍群司令后,非常重視對沿海地區(qū)的防御建設,親自率領特派代表團實地視察了從丹麥、荷蘭、法國的沿海防御情況,并特別要求前沿防御要前推至海中,從高潮線開始,在深海中布設水雷,在淺海中設置障礙物,這些斜插入海的木樁被盟軍稱為"隆美爾蘆筍",海灘上則是鋸齒狀的混凝土角錐、坦克陷阱,其間還布設大量地雷,在能俯視海灘的制高點構筑隱蔽火力點,海灘后面的開闊地區(qū),則布設了大量防機降的木樁,布置這些爆炸物和障礙物,工程浩大,直到盟軍發(fā)起登陸時,僅僅完成了一部分,即使這樣也給盟軍登陸造成了不小損失。
[編輯本段]空降
艾森豪威爾在視察101空降師官兵在諾曼底登陸中,盟軍空降兵的任務是在登陸灘頭兩側距海岸10至15千米的淺近縱深空降,阻止敵預備隊的增援,并從側后攻擊德軍海岸防御陣地,配合海上登陸。由于在最初的1~2天里,盟軍只登陸6~8個步兵師,只有在建立起可供裝甲師展開的大登陸場后,才將裝甲師投入作戰(zhàn)。如果在裝甲部隊上陸前德軍突破了登陸部隊的防線,將會給登陸帶來滅頂之災。所以空降兵的行動在登陸初期對于登陸勝利是至關重要的。
英國第6空降師是最早投入戰(zhàn)斗行動(湯加行動)的部隊。早在午夜00:16,他們就被空投到登陸地區(qū)的左翼地區(qū),他們的目標是奪取佩加索斯橋(Pegasus Bridge)附近的橋梁,以防止德軍的裝甲部隊前往海岸支持。傘兵們迅速占領了這些橋梁并成功地控制了他們直到那天稍后的登陸的突擊隊員趕來。此行動的目標還包括奪取在梅爾維勒的地堡。雖然地堡沒有被摧毀,但是在戰(zhàn)斗過后,地堡中除了6人以外,其余全部傷亡。
相比之下,美軍第82和 第101空降師就沒那么幸運了。由于沒有經(jīng)驗的領航員和地面情況復雜,部隊被散落在各處。有些傘兵很不幸地降落在了海中或內(nèi)陸中那些被德軍故意淹沒的低洼地區(qū),很多人由于裝備沉重,而被淹死在僅及膝深的水中。在24小時后,101師只集合起約3000人。但是,從整體戰(zhàn)略上來看,盟軍可以說是因禍得福。傘兵們被投放在整個諾曼底,使德軍陷入一片混亂。傘兵們各自為戰(zhàn),分散了德軍的兵力,取得了不小的戰(zhàn)果。并且他們使德軍指揮官大大高估了傘兵的人數(shù),調(diào)動了更多不必要的軍力,從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海灘登陸場的壓力。很多人在D日后的很多天仍在敵后獨自戰(zhàn)斗。82師在6日早上占領了圣-梅爾-艾格里斯,這個小鎮(zhèn)也就成了整個法國第一個被解放的城鎮(zhèn)。
盡管盟軍的空降存在不少問題,但仍取得了很大成功,說明艾森豪威爾的觀點是正確的。盟軍的空降,在登陸的最初時間里奪取了至關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梁、海灘通路,摧毀了德軍的炮兵陣地,破壞了德軍防御的穩(wěn)定性,牽制了德軍的預備隊,使德軍處于被動局面。為登陸的勝利創(chuàng)造了條件。
[編輯本段]登陸作戰(zhàn)
寶劍海灘
寶劍海灘(Sword Beach)緊鄰奧恩河口(Orne)的兀斯特罕港(Ouistreham),是「大君主作戰(zhàn)」(Operation Overlord) 五個搶灘地中,最東邊的一個海灘,而法國北部的航運中心康城(Caen),便位于海灘南邊9英里處。從寶劍灘東邊登陸的英軍部隊在搶灘后,很快地便擊潰德軍輕裝步兵的火力,并于午后與先前空降內(nèi)陸的傘兵部隊會合。但從寶劍灘西邊登陸的英軍,則遭到德軍第21師坦克部隊的頑強抵抗,無法順利與從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的加拿大部隊會師。雙方一直激戰(zhàn)至黃昏后,盟軍才成功擊退德軍的裝甲部隊。當天登陸的29,000名英軍中,傷亡人數(shù)僅有630人。
朱諾海灘
以庫賽葉栩美(Courseulles-sur-Mer)港為中心向兩側伸展的朱諾海灘(Juno Beach)登陸區(qū),寬約6英里,德軍的輕裝步兵便部署于海灘沙丘后方的村落中,這樣的地形優(yōu)勢對必須穿越沙丘進攻的盟軍部隊而言,是極大的威脅。登陸作戰(zhàn)一開始便極為慘烈,有三分之一的盟軍登陸艇慘遭德軍的水雷和障礙物摧毀。加拿大的攻擊部隊雖然很輕易地越過沙灘,卻在沙丘前遭到德軍火力無情的攻擊,使得首波進攻部隊的傷亡率高達50%。接近中午時分,加拿大部隊才占領了沿岸的城鎮(zhèn),向內(nèi)陸挺進,并與來自黃金海灘的英軍會師。參與裘諾登陸戰(zhàn)的官兵共21,400名,傷亡人數(shù)則為1,200人。
黃金海灘
黃金海灘(Gold Beach)是整個登陸行動的中心點,登陸的時間則比猶他和奧馬哈海灘的登陸行動晚了一個小時。由于漲潮和海相不佳的緣故,盟軍無法徹底清除海域中布雷和障礙物,這也使得想迅速搶上灘頭的英軍陷入苦戰(zhàn)。德軍在濱海小城利維拉(La Riviere)和阿梅爾(Le Hamel)部署重兵防守,還在離海岸500公尺的內(nèi)陸設置了四門155公厘的重炮,直接瞄準海岸。英軍在皇家海軍艾杰克斯號(HMS Ajax)的強力炮火轟擊下,終于摧毀這四門重炮,壓制了德軍的防衛(wèi)火力。在入夜之前,已有25,000名盟軍順利登陸,并迫使防守的納粹部隊往內(nèi)陸撤退6英里。英軍僅有400名官兵傷亡。
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是諾曼底登陸戰(zhàn)役中戰(zhàn)斗最為激烈的海灘。盟軍在奧馬哈灘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僅陣亡者就達2500人,因此又稱“血腥奧馬哈”。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開始那一段經(jīng)典的戰(zhàn)爭場面就取材自奧馬哈海灘。
奧馬哈海灘全長6.4公里,海岸多為30幾米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難攻。這里的登陸作戰(zhàn)任務由美軍第九軍承擔。盟軍由于情報有誤,認為這里的德軍守備部隊只有一個團的兵力,還多是后備役人員,沒有裝甲車輛,戰(zhàn)斗力很差。而實際上隆美爾在3月將德軍精銳的352步兵師全部調(diào)往諾曼底,而352師的一個主力團就駐守在奧馬哈灘頭。可惜直到登陸部隊出發(fā)后盟軍情報機關才找到352師的下落。
登陸當天天氣狀況極端惡劣,盟軍在登陸前就因風浪過大損失了10艘登陸艇和300余名官兵。在登陸艇上的官兵多為暈船和濕冷所苦,還沒到達作戰(zhàn)地點就基本精疲力盡了。登陸作戰(zhàn)開始后也非常不順,海灘西段預備的32輛水陸坦克中有27輛剛一下海就因風浪過大而沉沒,幸存的5輛坦克中還有2輛很快被德軍炮火炸毀。由于潮汐影響和秩序混亂,登陸的美軍士兵很多都搞不清方向和集合點,大批士兵擠在灘頭任憑德軍炮火攻擊。整整兩個小時的時間里美軍沒有一名士兵在西段沖上海灘,在東段也僅僅占領了9米寬的一段海灘,登陸行動幾乎完全失敗。
然而美國海軍為奧馬哈海灘帶來了轉機。由于海灘登陸部隊長時間沒有任何聯(lián)絡傳來,海軍指揮官意識到奧馬哈海灘上的形勢可以已經(jīng)極為嚴峻,于是17艘驅逐艦不顧觸雷、擱淺和被155mm海岸炮炸翻的危險前進至距海灘僅730米處,在近距離為登陸美軍進行火力支援。而美軍的敢死隊此時也爬上了霍克海角,結果發(fā)現(xiàn)所謂155mm海岸炮居然是電線桿偽裝的。沒了后顧之憂的海軍肆無忌憚地向德軍據(jù)點傾瀉炮彈,先前被堵在海灘上的美軍也在精銳部隊第一師的帶領下開始沖鋒。中午時分登陸部隊第二梯隊提前登陸。而在空軍的指引下,美國海軍的戰(zhàn)列艦和巡洋艦也開始對岸射擊,德軍的防御至此基本崩潰。
天黑時美軍正式登陸成功,第五軍軍部上岸并開設了指揮所。軍長羅杰少將上陸后立刻發(fā)電報給布萊德利:“感謝上帝締造了美國海軍?!?/p>
猶他海灘
猶他海灘(Utah Beach)位于卡倫坦(Carentan)灣的西側,是一處寬約3英里、被覆著低矮沙丘的沙灘。盟軍實際登陸的地點,雖然比預定地往東偏了一英里,不過還好德軍在登陸點部署的兵力并不多。攻擊行動展開后,僅僅三小時內(nèi),盟軍部隊就跨越了灘頭,掌控了沿海的公路;當天中午之前,登陸部隊便與五小時前空降于敵后的空降部隊碰頭;而到了當天午夜,盟軍不但已成功達成此次登陸預訂的作戰(zhàn)目標,更向內(nèi)陸推進了四英里。在所有登陸作戰(zhàn)中,猶他灘登陸是傷亡人數(shù)最少的一場戰(zhàn)役,23,000名官兵中,僅有197名傷亡人員。
[編輯本段]德軍反應
在D-DAY組織反擊只有第21裝甲師,可是師長不在指揮崗位,參謀長無權調(diào)動集結部隊,他只好將手上僅有的24輛四號坦克派去攻擊卡昂以東的英軍。因為倉促出動,準備不足,加上沒有步兵伴隨支持,被英軍輕而易舉擊退。當天下午,師長費希丁格趕回師部,集結所屬部隊向朱諾海灘和劍海灘之間的盧克鎮(zhèn)發(fā)動攻擊,當時盟軍在這兩海灘之間尚有數(shù)千米的空隙,德軍的這一反擊正打在盟軍的要害,將會給盟軍帶來不小困難。正當?shù)?1裝甲師在行進間,盟軍的500架運輸機正從頭頂飛過,為英軍第6空降師運送后續(xù)部隊和補給,而費希丁格誤認為盟軍空降傘兵正是要前后夾擊己部,驚慌失措不戰(zhàn)自亂,放棄反擊匆忙后撤。除此之外德軍在D日就再沒什么反擊了。
6月6日,也就是被隆美爾預言為決定性的二十四小時,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就這樣平靜地渡過了。
6月7日,希特勒將西線裝甲集群的5個裝甲師的指揮權交給隆美爾,隆美爾決心憑借這支精銳部隊大舉反擊,但面對嚴峻局勢,他不得不把反擊的第一個目標定為先阻止盟軍將五個登陸灘頭連成完整的大登陸場,其次再確保卡昂和瑟堡??上н@支裝甲部隊從100~200公里外趕來,一路上在盟軍猛烈空襲下,根本無法成建制投入作戰(zhàn),即使零星部隊到達海灘,也在盟軍軍艦炮火的轟擊下傷亡慘重,再沒了往日的威風。就這樣6月7日整個白天在盟軍??哲娊^對優(yōu)勢火力下,德軍無力發(fā)動決定性的大規(guī)模反擊。
[編輯本段]登陸之后
在盟軍登陸后,在七天里共登陸士兵32.6萬,物資10.4萬噸,并繼續(xù)向歐洲大陸運送更多的人員、物資、裝備和補給。
[編輯本段]時間表
?6月5日/6日 - 美國第82空降師(底特律行動)和第101空降師(芝加哥行動)以及英國第6空降師(湯加行動)空降
?6月6日 - D日搶灘登陸(霸王行動或大君主行動)
?6月25日至29日 - 埃普索姆行動,進攻卡昂西部,被德軍擊退
?7月7日 - 占領卡昂
?7月17日 - 加拿大皇家空軍噴火式戰(zhàn)斗機掃射擊中隆美爾的汽車,令他受重傷
?7月18日至20日 - 古德伍德行動開始
?8月3日至9日 - 總計行動,一個俘獲德軍裝甲部隊的陷阱,開始
?8月16日 - 龍騎兵行動,一個登陸法國里維埃拉的美法聯(lián)軍行動,開始
?8月25日 - 盟軍攻占巴黎
[編輯本段]影響
諾曼底登陸的勝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zhàn)場的開辟,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zhàn) ,減輕了蘇軍的壓力,協(xié)同蘇軍有利的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國提前無條件投降后。以便美軍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對日全力作戰(zhàn),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
推薦書籍:《兄弟連》《諾曼底登陸》
2004年6月6日,美國總統(tǒng)布什,英國首相布萊爾,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以及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參加了紀念諾曼底登陸勝利60周年慶祝儀式。
諾曼底戰(zhàn)役題材影視
《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香港譯為《碧血長天》),一部由理查德·伯頓、肖恩·康納利和約翰·韋恩等主演的美國電影,1962年出品。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the Private Ryan,香港譯為《雷霆救兵》,臺灣譯為《搶救雷恩大兵》),一部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美國電影,1998年出品。
《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香港譯為《雷霆傘兵》,臺灣譯為《諾曼底大空降》),一部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和湯姆·漢克斯監(jiān)制,HBO制作的美國電視劇,2001年出品。
艾森豪威爾在諾曼底登陸后說:“毫無疑問,諾曼底戰(zhàn)場是戰(zhàn)爭領域所曾出現(xiàn)過的最大屠宰場之一,那兒一帶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處塞滿了毀棄的武器裝備以及人和牲畜的尸體,甚至要通過這個地區(qū)也極為困難。我所見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夠加以描述。一口氣走上幾百碼,而腳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爛的尸體上……”
200分丶 品《天空之城》
[編輯本段]天空之城 動畫相關評論
1、文明的困惑
——淺析《天空之城》
古希臘有一個神話:有一個巨人,他是大地的兒子。大地母親賜予他無窮的力量,沒有誰能夠戰(zhàn)勝他。但有一次,他的對手將他誘到空中去決斗,雙腳離開古戰(zhàn)艦巨炮對戰(zhàn)現(xiàn)代飛行器是什么電影了大地的巨人無法再從母親那里獲得力量,最終戰(zhàn)敗被殺。離開了大地母親的懷抱,即便是神勇無比的巨人也會變得不堪一擊。古希臘的先民們也許沒有預想到他們那個時代里尚如嬰兒般的人類文明會成長為今天巨人般的現(xiàn)代社會,但他們當年先知先覺般地試圖通過神話留給后人的這個忠告,卻在被人類遺忘了數(shù)千年之后,由一位東方人在這喧囂的世界中用心靈聆聽到,并用他那獨特的、比神話故事更有震撼力的方式,向世人解讀出來——這就是動畫電影大師、日本著名導演宮崎駿和他的作品《天空之城》。
情節(jié)的設定
縱觀宮崎駿的所有動畫電影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飛翔”是其永恒的主題。在本片中,他更是將舞臺搬到了一座“空中樓閣”之上——天空之城拉普達。這是一座以反引力裝置的飛行石為懸浮動力的空中城市。滿懷強烈的社會意識和人文關懷的宮崎駿試圖通過對文明失落的根本原因的追問,影射出人類文明的現(xiàn)存弊端,并對文明如何才能生存、發(fā)展的哲學命題進行探討。而這一切,都是通過拉普達這座虛構的天空之城的興衰來表現(xiàn)出來的。
在影片中,拉普達城出現(xiàn)時已是一座空無一人的廢城。人們只能通過巨大的飛行石、不計其數(shù)的機器人、堆積如山的財寶來遙想其當年的繁盛。宮崎駿顯然無意于著重向觀眾介紹拉普達文明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過程。他僅僅是以這種曾經(jīng)極度繁盛的文明的最終毀滅來強烈地震撼和沖擊每位觀眾的心靈,從而對現(xiàn)代社會中的蕓蕓眾生提出質(zhì)問,并最終來思考人類文明應向何處發(fā)展的現(xiàn)實問題。
當然,宮崎駿不會像某些所謂的科幻片那樣淺薄地將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文明歸功于外星文明的教化或神秘力量的恩賜。他在觀眾通常不太注意的片頭中,以短暫的幾十秒鐘時間,用幾組畫面向觀眾簡單而有序地展示了這個神秘文明的演化過程:
風之女神微笑著俯視大地,她輕緩地吹著一陣陣和風,吹散了云層,也吹散了拉普達人心頭的蒙昧。于是,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拉普達人架起了第一架簡陋的風車。繼而風車進化了,它有了高聳的塔樓作軀干,無數(shù)的齒輪和杠桿作肢體。接著,拉普達人的采礦機不停地向地下深入挖掘。在地面上,綠色的草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龐大的工廠和不停地冒出滾滾濃煙的煙囪。同時,拉普達人也沒有停止向天空進軍的腳步。由單個的簡單的飛艇到配有先進動力源的飛行艦隊;由靠無數(shù)螺旋槳才能緩慢升空的形如航空母艦的“空中母艇”,到只需底部的一個大螺旋槳就能懸浮于云端的空中城市;直至配備有反引力裝置飛行石的天空之城拉普達。而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風之女神的眼中,僅僅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間。接下來,伴隨著烏云和閃電,一艘龐大的飛行器從天空之城飄降地面。從那里走出成群結隊的人們,投入到大地的懷抱中。風之女神依舊含笑地關注著這一切,依舊用柔風輕撫著大地。最后一個畫面中,在廣袤的綠色草原上,又出現(xiàn)了一架簡陋的風車,旁邊站著一個提著竹籃的小女孩——希達。和風緩緩地撥動著風車,也輕輕地舞動著希達的衣裙。一切有如一幅靜謐、祥和、自然的銅版畫。翻開這恬美的扉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隨即展開。片頭中留給觀眾的那些懸念也隨之被慢慢解開。
整部影片講述的是主人公少女希達和少年巴斯以及海盜、軍隊、穆斯卡等三股勢力尋找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歷險記。在情節(jié)上分別以現(xiàn)實的和歷史上的拉普達文明為明暗兩條線索,并利用兩者的交錯來推動情節(jié)的演進。下面讓我們跳出影片情節(jié)的先后順序,而按照時間的流程來重新審視一下故事的來龍去脈。
很久以前,拉普達人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之后,擁有了高度的智慧和文明。他們從埋藏于大地深處的礦石中提煉出飛行石的結晶體,建造了天空之城拉普達。七百年前,拉普達人離開天空之城返回大地,并散居于大地上的各個角落里過著平靜的生活。時光飛逝,希達作為現(xiàn)在的拉普達公主,從母親那里繼承了王室世代相傳的飛行石,同時也銘記下了能喚醒飛行石魔力的咒語。雖然希達一族對遠世的繁華早已淡漠,但拉普達王室另一族的后裔——穆斯卡卻是野心勃勃,他一直企圖重返天空之城,并利用其統(tǒng)治世界。而在這七百年間,大地上人類的文明也在飛速發(fā)展。隨著飛行技術的成熟發(fā)展,人類不斷地尋找著傳說中的天空之城。有人還曾經(jīng)親眼目睹過這座神秘之城,巴魯?shù)母赣H就是其中一位。某一天,從天而降的一個拉普達機器人,更是證實了天空之城的存在,堅定了人類尋覓它的信念。尤其是在機器人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尖端智能,更是地面上的人類所無法企及的。于是,政府出動了大批軍隊,還派遣了一個由穆斯卡領導的類似克格勃式的神秘組織一起來尋找天空之城拉普達。與此同時,一群垂涎于拉普達財寶的海盜也在行動。最終,為了不讓穆斯卡的野心得逞,希達和巴斯一起念出了毀滅之咒,天空之城的科技、財富和武器等所有拉普達文明的痕跡統(tǒng)統(tǒng)化為灰燼,只剩下一棵大樹載著拉普達城的殘骸永遠地消失于天際。
思考的軌跡
在對全片的時間脈絡進行了梳理之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宮崎駿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兩個時間點上。
第一個時間點即七百年前,宮崎駿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拉普達人為何要放棄已有的繁華和強盛而重返大地古戰(zhàn)艦巨炮對戰(zhàn)現(xiàn)代飛行器是什么電影?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天空之城上的建筑只是由于年代久遠而顯得古舊,一點也看不出遭受人為侵略或被自然災害破壞的敗落。無盡的財寶完好地封存于倉庫中,根本沒有遭遇洗劫的跡象。成百上千威力驚人的機器人沉睡于類似蛋殼的裝置中,毫無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傷痕。由此可見,拉普達人離開天空之城的原因并非是遭到其他文明的攻擊或者內(nèi)部戰(zhàn)爭,也不是因為自然因素的侵襲,更不是由于自身財富或能源的耗盡和枯竭。也就是說,拉普達人根本不是被迫地背井離鄉(xiāng),那么只剩下一種可能:他們自覺自愿地選擇了放棄一切而回歸大地。由此我們會進一步思考:拉普達人為何會心甘情愿地舍棄天空之城,而腳踏實地地去過那種原始、簡單卻平靜、恬適的生活呢古戰(zhàn)艦巨炮對戰(zhàn)現(xiàn)代飛行器是什么電影?
顯然是因為拉普達人察覺到了表面的繁盛下所潛伏著的危機。正如希達最后對穆斯卡所說的那樣——無論擁有多么可怕的武器、擁有多少恐怖的機器人,離開了大地的泥土,拉普達文明的生命之樹就不能夠生存。
也許,當拉普達人終于使自己的城堡浮上天空,使大樹之根游離于土壤的時候,他們還沾沾自喜于自己扭轉乾坤的力量,還沉醉于飛翔于云端的快樂,還洋洋自得于對自然的控制和對大地的俯視。不過,當天空之城越飛越高,自身文明越來越發(fā)達的時候,他們終于通過不斷的自省,悟到了自己的文明只有在代表著自然的大樹的蔭護下才能生存發(fā)展,正是大自然給了拉普達文明以生命力。于是,他們毅然放棄了那些現(xiàn)代人類夢寐以求的東西,褪去了拉普達文明浮華的外衣,讓它如初生的嬰兒一樣,以最本真的狀態(tài)重新投入到大自然母親的懷抱中。
這種回歸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意味著一種文明的倒退或者說是消亡,但就其本質(zhì)而言,卻是文明進步的一種標志。因為它表明拉普達文明在對世界的認識以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從而也證明拉普達文明自身在文明程度上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進而我們可以說,拉普達文明正是在拉普達人于七百年前集體回歸于大地、回歸于自然的行為中得到了升華。
第二個時間點即希達和巴斯一起念出毀滅之咒的一瞬,拉普達人封存在天空之城里的,那些在現(xiàn)代社會中被普遍用來判斷一種文明是否先進是否強大的東西,最終還是灰飛煙滅般地消失于天空。還有那個看似堅不可摧的黑色半球體也崩潰、瓦解得如此迅速。此時,宮崎駿又提出一個問題:是什么力量如此強大,如此可怕呢?
表面上看起來當然是希達的一句咒語,但實際上卻是無盡的貪婪、欲望和野心——這才是毀滅天空之城的真正元兇,也是導致一種文明歸于消亡的根本原因。
如果將文明比作人體,那么貪欲并不是破壞其生理機能的病毒,而是直接操縱其精神和思想的惡魔。它會將文明的軀體——科技、財富和武器的效用向邪惡的方向發(fā)揮到極致并以之去破壞一切直至自我毀滅。
當天空之城已經(jīng)處于野心家穆斯卡的控制之下的時候,當大地上的生命都在“天火”武器系統(tǒng)的炮口下戰(zhàn)栗的時候,拉普達文明的毀滅已成定局。這樣先進、發(fā)達的文明都無法擺脫被貪欲控制的命運,最終甚至不得不以自我毀滅來做最后的反抗,如此的結局實在是令人感到可惜、可嘆、可悲。
即使沒有穆斯卡,隨著飛行技術的不斷提高,人類最終也會尋找到天空之城拉普達,并會在貪欲的驅使下利用被封存于其中的東西來進一步“統(tǒng)治”自然,甚至自相殘殺。到那時,拉普達的文明還是在劫難逃,而人類的文明也勢必葬送在自己手中。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在本片中,宮崎駿的思考是分為兩個層次的:在第一個層次中,宮崎駿認為文明與自然的關系,就如同樹木與泥土的關系一樣。如果不植根于大地的泥土,即使是參天大樹也無法存活。同樣,妄圖脫離自然、控制自然、凌駕于自然之上的文明也一樣無法生存。只有“植根厚土,沐浴清風,和種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唱”,文明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四季常青。在第二個層次中,宮崎駿認為如果說自然會賜予文明以生命力的話,那么貪欲則會奪取文明的生命力直至徹底毀滅文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這兩個層次的思考并不是一種平行的關系,而是交織于影片之中,并最終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問題貢獻了一條真知灼見、一劑苦口良藥——只有融合于自然,并能抵御住貪欲侵蝕的文明才能不斷進步以至永存。應該說,正是這種結合人類自身現(xiàn)實命運的人文思考,形成了宮崎駿動畫電影作品永恒的魅力。
未解的難題
如果沿著宮崎駿的思路對拉普達文明的得失與興衰做更進一步的深層次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影片中仍留下兩點懸疑令所有的觀眾一起去思索:
其一,如前所述,拉普達人的回歸行為是拉普達文明進步的一種標志。但這是一種認知和精神層面上的進步,并且拉普達人獲得的這種進步是以現(xiàn)實和物質(zhì)層面上的犧牲為代價的。有沒有可能找到一條可以實現(xiàn)精神層面與現(xiàn)實物質(zhì)層面相并舉的進步之路呢?追求高度發(fā)達的物質(zhì)文明與追求融合于自然的生存狀態(tài),一定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人為的科技能否完美地融合于原生的自然呢?
拉普達人回歸大地后雖然過著安適恬淡的生活,但是同時也必然要忍受繁重、辛苦的勞動。我們不禁會想,以拉普達人的聰明才智,能否改造幾個機器人讓它們?nèi)ァ俺颗d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而自己悠哉游哉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呢? 其二,拉普達文明毀滅了,但“貪欲”這個罪魁禍首并沒有隨著天空之城的崩潰而消失。相反,它正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獰笑著,而它的魔爪下一個伸向的也許就是我們?nèi)祟惖奈拿?。宮崎駿通過在影片中對現(xiàn)實世界林林總總的影射,來反映他內(nèi)心對于人類文明前景的憂慮。天空之城拉普達的文明本身就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許多曾經(jīng)輝煌但現(xiàn)已消亡的文明的縮影??吹侥亲∮谔祀H的城市,人們很容易就會聯(lián)想到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已化為流星的“和平號”以及人類正在建設中的國際空間站……細心的觀眾還不難發(fā)現(xiàn),影片中出現(xiàn)的巨型空中戰(zhàn)艦,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德國用以空襲英國的“齊柏林”式飛艇為原型的;軍隊中那個大腹便便的將軍,胸前掛著的也正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納粹鐵十字勛章;拉普達在穆斯卡的控制下所發(fā)出的“天火”,與廣島原子彈爆炸時的蘑菇云無甚區(qū)別;而被穆斯卡控制后高懸于大地上的已伸出武器的半球體,不是正好象征著從東西方冷戰(zhàn)開始至今一直懸于人類頭頂?shù)拇笠?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嗎?
拉普達文明在貪婪、欲望和野心面前所表現(xiàn)出的無力、無助和無奈已經(jīng)為我們提出了振聾發(fā)聵的警示,而現(xiàn)實世界中的這一切,卻似乎表明人類仍在執(zhí)迷不悟地、一步步重蹈著拉普達文明的覆轍。那么人類究竟能不能迷途知返、懸崖勒馬呢?人類憑自己的努力,到底有沒有可能探尋出另一條全新的發(fā)展道路,以避免悲劇的重演呢?
對于上述這些決定著人類自身文明的興衰、存亡的問題,宮崎駿并沒有在本片中給出答案。也許他也無法給出答案,因為這些問題必須匯聚全人類的智慧去思考。在本片中,宮崎駿通過清晰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懸念迭生、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天馬行空、經(jīng)天緯地的虛構想像,將動畫電影天然的娛樂性與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思想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深深地感動了無數(shù)觀眾,同時也必然引發(fā)觀眾對人類文明的關注、反省和思考。而照亮人類文明前景的火炬,也許將由這些受到感動和啟發(fā)的觀眾的腦海中劃過的一簇簇星星之火所點燃。從這個角度來說,宮崎駿既是一名卓越的電影導演,更是一位人類思想的先行者。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天空之城》作為吉卜力工作室的開山之作,宮崎駿一人在其中兼任了原作、腳本、導演和角色設定四項重任,從而使得這部作品從頭至尾注入了純粹的宮崎駿理念,而成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因此,這部作品所獲得的熱烈好評和巨大成功,不僅為吉卜力工作室的事業(yè)發(fā)展贏得了良好的開局,也對宮崎駿日后的作品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其中作為思考的主線,貫穿于宮崎駿此后創(chuàng)作生涯的,正是本片中所提出的兩個斯芬克斯之謎般的未解難題。
2、作品中寓含神話結構
在導演宮崎駿的構想里,天空之城并不是圍繞著空心的浮島,雖然飛行石供給天空之城的能源,卻不是唯一的核心所在,真正撐起天空之城的是“樹”,是那根參天巨樹,令人印象深刻!這棵樹使我想到神話結構的問題。為什么是樹?而不用其它的東西?天空之城究竟是靠什么樣的系統(tǒng)在維持,這個問題必須回到古老的農(nóng)耕文化與狩獵文化/畜牧文化諸民族的世界觀來探討。
不管是父系社會也好,母系社會也好,農(nóng)耕文化的世界觀,有一套公式可循,那就是“大地-肉體-靈魂-生與死”,由這些來形成世界的圖像,進而內(nèi)化到人們的心中,就好象中國以五行來看待萬物消長,而人的身體五臟六腑也以五行來說明內(nèi)部的運作與調(diào)和;靈魂離開了身體,必須入土為安。在這個秩序里,大地占了極重要的角色,就好象希臘神話里的大地之母蓋婭是孕育萬物的女神,而中國的女媧,也是以泥土造人,以泥土補天。萬物皆植根于大地,就好象希達面對穆斯卡最后說的“如谷之歌,與風共舞,與種子過冬,與鳥共鳴,無論多么可怕的武器,無論擁有多么可怕的機械兵,人一旦離開泥土就活不下”。
然而狩獵文化/畜牧文化滋養(yǎng)的民族,他們基本的自然-世界觀,又是如何呢?以本來的素材〈森林-海洋-天空以及星辰-動物-力量〉建構的公式,更擴大了農(nóng)耕文化的視野。如果我們把世界觀和神話擺在一起,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一致性,神話與其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環(huán)境是息息相關的。宮崎駿在動畫影片中也展現(xiàn)他的神話觀,從《風之谷》、《天空之城》、《幽靈公主》、《千與千尋》,一路走來,不變的是以“樹”撐起的神話結構。
像是《風之谷》因為人類的污染,造成“腐?!钡穆樱值墓δ茉谟趦艋?,以確保地下水源不被污染;像是《龍貓》里孩子們和胖胖的龍貓,在夏天的夜晚,種橡樹,只要心里想著會長高,樹彷佛吹汽球一樣膨脹,快速地發(fā)芽、茁長,在孩子的心里埋下種子,樹成為人格教育的隱喻,如同中國人所說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像是《幽靈公主》扣緊毀滅性武器禁絕后,人類文明的再生與發(fā)展的母題,而森林里住著野豬(山神),麒麟(又名四不像,介于人與神之間的圣獸,其形體時有變化,神出鬼沒,掌管萬物的生命)當人們?nèi)我獾亻_采自然資源時,對環(huán)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為了生存就要砍伐森林,而森林的消失令動物無棲身之處(像是亞馬遜的熱帶雨林正面臨相同的處境,為了生存,當?shù)卦∶癖仨殶忠员偬锔鳎?。影片到了最后,則是以麒麟之死來交換自然環(huán)境的恢復,著實令人感到悲哀;像是《千與千尋》最終前往沼底的電車,來到了猶如《龍貓》片中出現(xiàn)的鄉(xiāng)間森林,也暗寓著日本必須重新回到過去的農(nóng)業(yè)社會來思考資源過度浪費以及社會價值迷失的課題,無言的森林傳達了“回歸”的命題。還記得,千尋的爸爸也是開車在森林里迷路的,失去的東西,卻等到拜訪了住在森林里的錢婆婆才找回來。到了結尾,千尋和爸媽穿過車站的隧道,開車走出森林,故事始于森林也終于森林,這是善的循環(huán),這也是輪回。
3、轉生之章
★照葉林文化論
如果看過宮崎駿早期的畫風與題材,可以發(fā)現(xiàn)到他的畫風與后來的動畫電影有顯著的不同。幾部長篇動畫片拍攝下來,走出了另一個嶄新的視野。宮崎駿面臨一個思考上的大轉變,是1970年代后半的事,當時他接觸了植物學者中尾佐助所主張的“照葉林文化論”。
遠古的地球,從喜馬拉雅山麓一直綿延至日本,常綠的照葉樹林呈帶狀分布,生長得十分茂密,在這個范圍內(nèi)的,各地以森林為根據(jù)地發(fā)展出來的文化,食衣住行的傳統(tǒng)有著許多共通點,可以視為相同的文化圈。另外,照葉樹林只生長在溫暖潮濕地帶,再生力特別強,因此即使人為加以破壞,隔了幾十年又能恢復原本的面貌,即使是屬于先進國家的日本,照葉樹林仍能寬容地面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這個理論的重心擺在不論是國家或是民族,原生植物的屬性決定人類的文化。
這樣的觀點,為宮崎駿的思想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他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對于暗郁的森林以及日本的繩文文化有著憧憬,好象找到了尋覓已久的水源。對于祖國的歷史、與政治、經(jīng)濟體制,他的看法比較偏向左派,反而對于中亞、東歐、歐洲諸國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動畫片中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和背景就可以看得出來。但是,當他確立了“把世界觀和森林連系在一起的子民=日本人”這套邏輯之后。他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日本的風土以及照葉樹林的特色。
面對被獨裁者、軍火商和資源大量消耗的世界,唯一的做法就是采取一種反其道而行的態(tài)度,世界的秩序終會被大自然的力量平衡過來,新聞所見的天災僅僅是大自然反撲的一種手段,目的在調(diào)整生態(tài)環(huán)境達致新的和諧狀態(tài)。宮崎駿作品的主題在進入1980年代以后,踏進了復雜難解的思想領域。不再只是圍繞著冒險故事打轉,也希望在其中表達對人與自然互動的課題。這時候,宮崎駿作品是以“照葉林文化論”為核心,開始朝植物學、考古學、民俗學探索,只是他始終不愿被定位,仍持續(xù)尋找新的可能。
★人與土地共生
《天空之城》的片尾,抱著必死的決心要拯救希達的巴斯,最后兩人被天空之城僅存的大樹樹根所救,暗示著財寶與武器爭奪戰(zhàn)的外部,應該還有人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存的世界——“人與土地共生”的主旨昭然若揭。雖然并沒有詳細說明,未來“人與土地共生”將會是什么樣的形態(tài)?但是從天空之城美好的空中花園,我們彷佛看見宮崎駿心中對于美好的未來透視圖,從《風之谷》的殘破荒蕪又倒退,回到他早期的作品《未來少年柯南》的時代,即使是高科技的帝國,還是被生命力強勁的大樹所寄生,整個城堡中到處都是蔓生的植物,猶如原始森林一樣。暗喻著文明破滅之后,人們依然可以找到新天新地,追尋自己的伊甸園,讓后代子孫能延續(xù)下去。就好象身為公主的希達,雖然眼睜睜看著祖輩的基業(yè)在瞬間瓦解,但是她澄澈的瞳孔中依然閃耀著希望之光。
從作品中,可以看出毀滅性武器如原子彈、核武的威脅,以及獨裁者的嘴臉,甚至也預言了如果發(fā)動毀滅性武器,世界將藉由人類的手消滅,這部作品公開放映于1986年,當時各國仍在進行軍備擴張的競賽,也是冷戰(zhàn)結構將要徹底崩壞的前三年,1989年柏林圍墻倒了,東西德宣布合并,蘇聯(lián)共產(chǎn)體制瓦解,冷戰(zhàn)時代正式結束,進入了后冷戰(zhàn)時代。宮崎駿的先知先覺,開啟了世紀末對于未來的美好憧憬,確實有激勵人心的作用,即使單純地把它當作一個故事來看,也能夠領會故事的背后,是一個人心所向往的桃花源。
4、冒險故事現(xiàn)代版
回到孩子們最喜歡的冒險故事,我們看到了巴斯和希達兩人互相扶持,彼此搭救對方,彷佛受到命運的主使,但是他們兩人毅然決然地接受了這個命運,也沒有逃避也沒有放棄,當希達為阻止穆斯卡企圖用飛行石及機器士兵來稱霸全世界,而念出毀滅的亞語“巴魯斯”!,整個“拉普達”旋即崩潰,好象解開了千年的咒縛似的,被王宮繁茂的大樹保護的兩人,即使沒有了手中的飛行石也絲毫不以為意,縱身跳下原先停在天空之城的飛行器與海盜們會合,這時候男女主角的表情和從前的冒險故事有著極大的轉變?,F(xiàn)代版的冒險故事,并不是找到寶藏或是打倒壞人,故事就這樣結束,一場追尋自我,最后肯定自我的冒險之旅才是宮崎駿作品中所傳達的訊息。
天空之城不只有活在記憶里,只能在考古的素材中翻尋,看完這部片,我相信還有許許多多的天空之城,飄浮在未來的時空,向我們招手,也許下一個科幻版的天空之城,從你的手中浮現(xiàn)也說不定?
九龍巨炮是什么電影名?
《英雄年代之九龍秘鑰》是李建峰執(zhí)導,何翔、文東俊、劉凱、黎真安、吳逸迦、張雙利、李傳纓等出演的動作歷史片。
擴展資料:由青年導演李建峰執(zhí)導,子曰文化、原石文化、思正連莊,影木文化、大來光影聯(lián)合出品,姜來、何翔、李俊墨等實力演員領銜主演的動作歷史大片《英雄年代之九龍秘鑰》,青年演員姜來在劇中飾演科學小怪人“黃澄可”一角。
這部由姜來主演的歷史大片是以“廣東十虎”為原型改編,姜來飾演的“黃澄可”一角,為人善良,精通九級拳和手工制作,喜歡研究稀奇古怪的事物,被稱為“科學小怪人”,講述了他和來自不同環(huán)境背景的武者們臨危受命,歷經(jīng)艱難,擊敗日本忍者,逼退英國戰(zhàn)艦,挽救廣州城的故事。
古戰(zhàn)艦巨炮對戰(zhàn)現(xiàn)代飛行器是什么電影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于古代戰(zhàn)艦火炮射程、古戰(zhàn)艦巨炮對戰(zhàn)現(xiàn)代飛行器是什么電影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發(fā)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